从“后进”变“先进” “三大体系”破解博白江宁镇贫困密码
“我们这个穷山沟如今变成了‘香饽饽’,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来千鹤岛旅游观光,看到家乡人气这么旺,我们打心底里高兴。”江宁镇千鹤岛旅游度假景区负责人黄业彬感慨地说。
如今的江宁镇目之所及,产业入村、道路宽阔、民居漂亮,俨然一幅生机勃勃的美丽乡村画卷。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玉林市唯一的自治区“深度贫困镇”。
从深度贫困到连续五年(2016-2020年)获得博白县绩效考评“一等”等次,江宁镇自2016年以来实施的“三大体系”改革,通过构建“领头羊+农户”“新模式+农户”“产业链+农户”的联农带农富农体系,成功让江宁镇实现“后进”变“先进”。
构建“领头羊+农户”体系
“在政府资金扶持下,我们公司已拥有努比亚种羊、肉羊7400多头,实现年产值3280多万元,产业规模及效益均实现‘倍增’。”江宁镇致富带头人刘入源说。
江宁镇党委、政府先后协调小额信贷和产业项目等资金670万元、协调租用土地31亩帮助江宁镇养羊大户刘入源升级改造种羊场,支持其在博白县旺茂镇、广西巴马县建设标准化养羊基地。刘入源的桂源公司在一系列倾斜性的扶持资助下,种羊场很快就拓展到1202亩。
“为了摘掉‘深度贫困镇’这顶帽子,我们镇党委、政府选取一批具有较强致富带富能力的‘领头羊’,从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扶持,用‘真金白银’帮助他们迅速壮规模提效益、提升示范带动能力,形成‘领头羊+农户’的联农带农富农体系。”江宁镇党委书记陈彪说。
据了解,像刘入源一样,通过倾斜性扶持资金实现发展壮大的致富带头人,在江宁镇已有32人,涉及桑葚产业园及酒类加工产业,种鸡繁(养)殖场,内循环养鱼基地等。目前,由全镇32位致富带头人带来就业增收,创业致富的农户达1413户。
构建“新模式+农户”体系
江宁镇进一步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不同农户特点的产业发展“三模式”,即:“自主经营”模式,让农户全程在公司指导下自主发展养殖获取利润的最大化;“托管代养”模式,让农户通过“联户寄养、利益共享”的办法降低经营风险获取更大利润分红;“村企合作”模式,通过“村集体投入资金建立基地、企业投入技术负责经营管理和带动农户发展、村企共同持股共负盈亏”的办法,帮助村集体和农户实现增收。
通过“三模式”,该镇新建立起桑葚产业园(示范带)、内循环高密度养鱼、肉鸽养殖、编织工艺等17个“村企合作”示范基地(车间),实现基地建设串点成线、连线成带。
“我种植桑果有2000多亩,用桑果酿果酒、制桑叶茶,大力发展农业新产业,已带动3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致富带头人李宏万说,他于2019年成立广西南流湾酒业有限公司,精心打造桑葚红酒,现在年发酵酒量由300吨上升到1000吨,年产500吨成品果干,年产15万公斤桑叶茶。南流湾桑葚红酒从2016年起以“扶贫车间”的模式落地发展, 目前,带动全镇813户农户实现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全镇17个“村企合作”示范基地(车间)带动就业创业的农户达2620户。
牵之以“线” 构建“产业链+农户”体系
建立企业(致富带头人)与农户更为紧密的利益链结机制,针对一些群众无本金发展、企业用工难等问题,镇党委、政府还在“牵线做媒”上做文章,充分利用已经建好的“村企合作”示范基地(车间),以编织工艺、养羊、桑葚种植等行业为主体,采取“四提供一回收”(即免费供种、供料、供防疫、供技术指导并实行保价回收)、待农户盈利后再扣除成本的办法,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实现增收。
由致富带头人领办创办的“村企合作”示范基地(车间),通过“固定课堂+流动教学”相结合的办法,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成功带动9300多户农户通过桑葚种植采摘、养鱼、编织等产业实现增收。
目前,全镇编织工艺年产值已突破5亿元,编织工艺从业人员达1.82万人,形成一人带一群、一群带一片的“头雁效应”。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gxlb/yl/t16460365.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