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文化生活网

农村文化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视点

反阅读 5

时间:2009-12-07 来源:  作者:

反阅读 5

第二章 饥饿

现在回想起来,我成长时期所经历的阅读中,充满了对于身体苦难的渲染。身体苦难的传统形式是:饥饿与疼痛。二者相比,饥饿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它对一个人的生命存在具有某种决定权。疼痛虽然是一种重要的、有时还是难以忍受的身体苦难,但它通常并不致命,这是它的恶毒之处,本书将在第三章中对疼痛进行讨论。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个人五岁以前的经历所决定。五岁以前,我就已经开始博览群书——当然,都是小人书。我父亲每次出差,都会给我带回几本小人书。床底下的那只旧木头箱子,成为我最早的个人图书馆,我不仅为所有的小人物包上的书皮,而且编上的号码。这些书成为我发育时期的主要零食,它们喂饱了我饥饿的眼睛。如同我已经回忆不起我吃过的任何一顿晚饭,很多年后,我对那些那些精心炮制的文字已经记忆全无。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我相信它们并没有消失,它们已经进入了我的身体,除了一部分变成大便以外,另一部分则在我日益丰硕的肥肉中安营扎寨。作为身体以外的事物,它们成功地混迹于我的身体之内,甚至企图掌控身体的发言权。阅读产生意义,一个人的任何阅读经历都不会浪费,包括一些垃圾阅读,比如街墙上或者报纸上那些无意义的文字,它们会在你的身体里神出鬼没,变成你的细胞或者病菌。

《一块银元》(中国人民解放军一五O五部队政治部供稿,人民美术出版社,1972年版)与众不同。当我回忆那个年代的阅读史,只有一本书能够浮出海面,那就是《一块银元》。这本书以言简意赅的语言讲述了旧社会穷人的苦难,而其中的核心苦难,就是饥饿。所有其他的苦难,都是它的派生物。从某种意义上说,饥饿是上帝为人类安排的本质处境,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宿命。一方面,它使得死亡的威胁永远与生存相伴。上帝赋予人生命,但它保留了随时将它拿走的权力,饥饿,就是控制人类的有效武力。另一方面,饥饿把人固定在西绪弗斯式的重复劳役之中。饥饿限制了食物的效力,只需几个小时,一顿美食的功效便化为乌有。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此刻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饥饿是底线上的平等,只有食物能够成为拯救者,因而,取得食物成为身体的首要使命。为某些道德高尚的人不愿看到的是:身体首先体现为物质,然后才体现为精神。

《一块银元》讲述了一个家庭在被饥饿所奴役的故事。饥饿使他们率先失去了爷爷和奶奶,在逃荒的路上,父亲又被匪兵夺去生命,只留下一块被子弹打了一个缺口的、染血的银元。即使无衣无食,母亲仍然没有舍得花掉银元,直到它被恶霸地主李三刀抢走。可以说,银元的意义已经超越货币层面,而成为这个家庭的精神图腾。它上面的血迹,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继承。而它真正的敌人,不是匪兵,而是饥饿。这本书用相对充足的篇幅描写饥饿。饥饿迫使母亲把姐姐卖给李三刀,而姐姐却失去了生命——李三刀用水银灌死姐姐,让手持莲花灯的姐姐为他死去的母亲发丧,而姐姐的价值,刚好是那枚有缺口的银元。

显然,这是一个经过精心构架的故事,一块银元成为整个叙事的线索,显得天衣无缝。旧中国是否有将活人用水银灌死,然后陪葬的案例,暂且不去考证。重要是它传达了一个信息:所有的苦难,皆源于饥饿。作为阶级教育的经典范例,这本书的基本矛头是指向当时的社会环境,然而这本书在一开始就营造出灾年饥馑的景象,让人怀疑饥饿的真正原因是土地的吝啬,这不能不说是该连环画创作者的一个失误,它(这部作品为集体创作)为这则悲剧提供了一个偶然的背景,而使它试图在饥饿与万恶的旧社会之间建立的必然关系受到了削弱。当然,在当时语境中,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一点,人们甚至把灾荒都视为旧社会的一部分,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自然灾害是不可能发生的。

有趣的是,在重视精神而忽视身体的革命语境中,《一块银元》恰如其分地对身体的价值作出了强调。它让我们看到饥饿是身体的本能,是身体永远无法摆脱的对手,无法通过什么途径对它作出反抗——讨饭、挖野菜、卖儿卖女,人们也只能取得暂时的胜利,用不了多久,饥饿便会卷土重来,并且取得对于身体的主导权,使身体重新臣服于它的统治。

对于饥饿,一块银元无能为力。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