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文化生活网

农村文化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视点

放眼人类生命力的新时代(七)

时间:2009-12-07 来源:  作者:

放眼人类生命力的新时代

%26mdash;%26mdash;%26ldquo;体验文化橱窗.通识文化系列丛书%26rdquo;总序

七、培养一种智慧:善待得失

人从一降生落地,人的动物性特点便主宰和左右着人的心灵:失则恼,得则乐,从不谙世事的吃奶孩子开始即是如此。而且,人的社会性贪婪要远远地超出动物的私欲:不贪出点儿毛病、不贪出点儿灾难,绝不罢休。于是才有中国人%26ldquo;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6rdquo;的古训。

然而,时至今日能真正理解这句古训智慧的又有几人呢?所以说,如今讲不计得失的,多半是假话;讲失而不得的,多半是谎言;讲只得不失的,多半是骗局;而讲不知得失的,倒多半是真情。

须知,善待得失,几乎是善待自我的一道中心课题。

得与失,既有眼前的得失,又有长远的得失;既有隐型得失,又有显型得失;既有微观得失,又有宏观得失;既有有价得失,又有无价得失;既有战略得失,又有战术得失;既有偶然得失,又有必然得失;既有意内得失,还有意外得失%26hellip;%26hellip;。运动永恒,矛盾永在,人无时无刻不生存在得得失失之中。如果没有一个科学而智慧的得失观,生命将无休止地煎敖在对得失的惴度之中。

得失,是最基本的人性要素,它就像呼吸一样与人时时同在。吸,就是得;呼,就是失。因此说,不计得失的人,大公无私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使是个虔诚的宗教徒,他不计生前的得失,也是为了追求死后更大的得失。至于能不能得到那是另外一回事。总之,不计得失是不存在的,无一人例外。不计得失和停止呼吸没有太大的区别。

问题是,善待得失的人,又实在太少。精神上得失失衡的人,不是自闭症,就是癫狂症。身体上得失失衡的人,不是过于赢弱,就是过于肥胖。一些肥胖得行动艰难的人,不知自己患了垃圾过剩综合症,还美其名曰为:%26ldquo;发福%26rdquo;,这是典型地不知何为得失。

和谐是善,平衡是福。和谐与平衡都源于对得失的认知和把握。离开了对得失的良知和善待而奢谈善恶,那不是空谈即是说谎。什么%26ldquo;有钱大家挣%26rdquo;、%26ldquo;有福大家享%26rdquo;,只能高谈于共患难之时,一旦进入共享福阶段便凶相毕露,丑态百出,大加杀伐,不计后果。这种现象不但在人类历史上比比皆是,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屡见不鲜。得失的长期失衡,酿成了人性的劣根性。

只有善待得失,才有可能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这是善的根本所在。在此,我们不但要提倡利公利群的大善,也提倡利人利己的小善。善待得失,是善待自我的核心。一个不能善待自己的人,就失去了善待别人的依据。

善待得失是相当艰难的一件事,这是时时关系到个人安危和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不能善待得失,既有认识上的原因,又有品质上的原因。

君不见,滥砍盗伐,取一时之得造成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的长远之失;野蛮开采,取当世之得,而流子孙万代之失;国有资产零收购,取一人之得,而成万人之失;胡乱收费,以罚代管,取金钱之得,而得人心之失;两大天使(教育、医疗)的腐败,取畸型之得,而造民生之失%26hellip;%26hellip;等等,等等,得失不计,焉以兴业。

不计得失的根源,在于不懂得失,不知得失。身为父母,为一时痛快而抛子弃女,积终生良心负债而不知:身为学生,上课不积极听课整宿留连网吧贻误青春而不知;身为青壮年,整日留连酒桌赌场荒废生命而不知;身为官员,拉拉扯扯留连纸醉金迷涂炭万家生灵而不知;身为亿万富翁,更为图一利换之于英年早逝的代价而不知;身居酒肉腐臭之门,对万家饥肠辘辘而不知%26hellip;%26hellip;

一切现象都是文化现象。精神的困乏永远无法用丰厚的物质去弥补;优秀的文化也永远无法用车载斗量的腐朽文化所取代。得失文化是通识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既为先验文化所不能盖全,又为现今的经院文化所残缺。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