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文化生活网

农村文化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视点

纪念杨宪益——娶了林黛玉为妻的翻译家

时间:2009-12-07 来源:  作者: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非常特殊的一对伉俪,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中的奇葩,由于专业所限,两位先生的经历鲜为人知,我作为《红楼梦》海外传播研究的一员,记下两位老人的故事,和广大网友分享。

戴乃迭(左)和杨宪益先生在工作

红楼梦英文翻译的三大巨星

今天,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病逝了,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那就是《红楼梦》英语全文翻译的时期,在萧索寒冷的冬天,落下了厚厚的帷幕。迄今为止,《红楼梦》全本120回有两个英文译本,一个是1973年,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美国企鹅出版社;另一个是1978年,杨宪益和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红楼梦)中国外文出版社。

左:戴乃迭和杨宪益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右:霍克斯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


这两大全译本各有千秋,各有特色,在海内外汉学界、红学界都在等量视之。霍氏译本的文学性和生动性最好,译本达到英文母语小说的境界,所以,在英美世界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这是霍氏之长处,但由于过分屈从英美读者的阅读习惯,对中国民间信仰不够尊重,将儒释道三教改为基督教,这是霍氏本的最大硬伤。
杨戴译本产生于国内,它的优势长处在于,第一,所依据的中文《红楼梦》版本,得到了红学界的大力支持,所以,杨戴译本的中文本子最为严谨,最为接近原貌;第二,由于杨宪益先生本身就是中国人,传统文化修养极高,所以,杨戴本的错误率大大低于霍氏本,是最为保真的英文译本;这两个特点,让杨戴本在中国内地拥有权威的地位,国际汉学界、红学界也对杨戴本很推崇。杨戴本的弱点是过于严谨,过于缜密,小说翻译的文艺性弱,影响了这个译著在海外的流行。


被母亲警告的婚姻
%26ldquo;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26rdquo;一位英国的妈妈痛心疾首地劝导自己的对女儿,她的警告近乎诅咒,她为什么这么残酷地对待女儿呢?
这位被母亲痛骂的英国女孩,就是戴乃迭,那一年,她20岁,爱上了一个中国的留学生杨宪益。她出生在1919年的北京,她的家庭是英国的传教士家庭,父母来到近代灾难深重的中国传教,她的母亲是传统的英国女士,到中国传教数十年,对中国的情况非常熟悉,她深知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在婚姻伦理、家庭关系、女性权利等等许多方面,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和英国是多么的不同,戴乃迭的母亲从未想过要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中国人,更何况自己的女儿此时正是英国牛津大学的高材生,娇小美丽的女儿与英帝国的皇室贵族子弟同校学习,母亲或许永远无法理解女儿为什么会爱上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留学生。

戴乃迭和丈夫杨宪益,世人或许难以理解,一个牛津大学的美女高材生,何以在牛津校园里看中了相貌平平的中国学生。她因为爱而远离了父母、祖国;因为爱而坐牢、丧子%26hellip;%26hellip;

20岁的戴乃迭,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开始学习法语,后来转攻汉语,成为牛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中文学士,在学习中,她爱上了一个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杨宪益。尽管遭到了母亲和家族的一直反对,戴乃迭硬是不惜和母亲闹翻,别离了父母和故国。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战乱动荡,山河破碎,中国社会的生活水平根本无法与英国相提并论,那时候,英国有一首歌描写新婚少妇的生活,歌中唱到:坐在垫子上做针线,吃草莓,吃糖,喝牛奶。可是,1940年的中国,根本保证不了英国少女最低的生活理想,就连她的男友杨宪益都心存顾忌,担心戴乃迭跟自己回中国定居是一时头脑发热,以后会后悔。
可是,戴乃迭爱了,就把自己一切给了爱,随爱而生,她用近乎童话一般纯洁的心,跟随着杨宪益,在1940年,回到了中国重庆。在重庆举办了婚礼,并从此定居在中国,直到1999年逝世。尽管戴乃迭有英国国籍,但是,她在自己的后半生,一直倔强地守在丈夫身边,倔强地守在中国的土地上。


四年大狱,不白之冤

1968年,中国。
在母亲发出警告的三十年后,1968年,戴乃迭被囚禁在北京的一所冰冷的监狱里。
早在1966年,丈夫杨宪益就被作为%26ldquo;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26rdquo;遭到迫害。1968年春天,江青在一次谈话中,讲到有不少在中国的外籍专家可能是特务,有的甚至早在三四十年代便被派遣到中国,此时,整个社会正处在%26ldquo;清理阶级队伍%26rdquo;的高潮期,旗手的讲话被迅速执行。

1968年的中国


1968年4月30日,夜深了,戴乃迭为丈夫温热了白酒,两个人静静地对饮。一瓶酒喝了一小半,戴乃迭困了,自去休息。尚未睡稳,突然,有人敲门,丈夫杨宪益开门迅速被秘密逮捕,半个小时之后,从睡梦中惊醒的戴乃迭,也被秘密逮捕。
戴乃迭被怀疑是%26ldquo;帝国主义特务%26rdquo;,可是没有任何证据能够支持这个怀疑,最终也没有人给戴乃迭一个明确的说法。戴乃迭就糊里糊涂地蹲了四年大牢。她这样回忆自己的狱中生活: %26ldquo;头一年冬天十分寒冷。我没有暖气,我的窗户也全是破的。看上去,北京都用玻璃替换了破损的小格窗户。我的耳朵长了冻疮。我被换到另一个朝南的房间,那里暖和一些,窗户被糊住保温。日子还是烦闷。我开始自言自语%26hellip;%26hellip;%26rdquo;
就在戴乃迭入狱之后,她在英国的姐姐希尔达%26middot;布朗夫人悲痛万分地说道%26ldquo;她选择了在中国生活,我相信她从未做过危害那个国家的事情。%26rdquo;希尔达%26middot;布朗夫人曾经写信给中国的周恩来总理,表明自己的妹妹在中国生活28年,清清白白,从没有做过伤害中国的事情。
1972年,戴乃迭被无罪释放。

老年丧子,丈夫愧疚

1972年,戴乃迭被释放了,但是,一个让她悲痛万分的事情发生了,她唯一的儿子因为经受不住迫害而发疯。戴乃迭把儿子送到英国的娘家去治疗,可是孩子已经病入膏肓,在英国,戴乃迭唯一的儿子在发病后自杀身亡。
三十年前,戴乃迭妈妈警告说:%26ldquo;如果你嫁给一个中国人,肯定会后悔的。要是你有了孩子,他会自杀的!%26rdquo;
三十年后,53岁的戴乃迭,想起了妈妈当年的警告,百感交集,欲哭无泪。
一个女人最渴望的美貌,她有了;最奢望的才华,她也有了;可一个女人能够经历的苦难,她也都一一忍受:为了爱,甘心受苦受累;到了一个完全的国度里,她勤奋地工作,还是被逮捕收监,一关就是四年;唯一的儿子被折磨发疯,自杀身亡。想起了《红楼梦》里的%26ldquo;葬花吟%26rdquo;,是在描写黛玉,又何尝不是戴乃迭的亲身写照: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为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尽管四年入狱,戴乃迭依然陪伴在丈夫的左右,她对丈夫非常照顾,非常呵护,1999年年底,戴乃迭病逝,丈夫杨宪益说他后悔对戴乃迭照顾得太少,他后悔自己带给戴乃迭那么多的苦难,老伴写下悼亡诗一首:

晚年戴乃迭

早期比翼赴幽冥,
不料中途失健翎。
结发糟糠贫贱惯,
陷身囹圄死生轻。
青春作伴多成鬼,
白首同归我负卿。
天若有情天亦老,
从来银汉隔双星。

诗中%26ldquo;结发糟糠贫贱惯%26rdquo;写的是戴乃迭定居中国后,一直过着清贫拮据的生活;%26ldquo;陷身囹圄死生轻%26rdquo;,杨宪益被捕,戴乃迭也被投入监狱,不明不白地关押了整整四年。老伴杨宪益一句%26ldquo;白首同归我负卿%26rdquo;,道出内心对娇妻的无限愧疚、无限亏欠,自己一介书生,无权无势,无财无利,这位英国富家少女跟随着自己来到贫困的中国,因为自己的牵连被抓进监牢,家破人亡,妻子一直有英国国籍,但是,在自己最绝望的时期,戴乃迭对丈夫不离不弃,即使自己出狱后,依然坚持在中国,照料丈夫。

戴乃迭为什么对爱这么执着?为什么用情这么痴,这么傻?为什么能为了婚姻而抛弃世俗的一切物质标准?为什么遭受了一个女人所能遭到的大苦大难?如果说林黛玉背负了一个宿命,绛珠仙子要用泪来还偿,那么戴乃迭呢?母亲警告%26ldquo;她嫁到中国,就会儿子自杀%26rdquo;果然,这个警告应验了,戴乃迭似乎也冥冥中背负着一个悲剧性的宿命。所以,我说,戴乃迭是现实生活中的林黛玉,而杨宪益则是娶了林黛玉的男人,他们的故事,有着极其强烈的传奇性。

今天,杨宪益先生病逝,三位红楼梦英文翻译家俱驾鹤西行,在今年7月,获悉霍克斯先生病逝之后,我撰文纪念他,如今,杨先生也走了,今年真是红楼梦英文翻译的大悲之年。《红楼梦》家喻户晓,而《红楼梦》的海外传播则是鲜为人知,我们过多地关注关起门来的%26ldquo;大观园%26rdquo;,而很少顾及全球化视野中的%26ldquo;宝黛爱情%26rdquo;,红楼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全球化时代,需要对《红楼梦》进行全新的认识和理解,所以,霍克斯、杨宪益、戴乃迭这样的翻译大家则是人类的瑰宝,他们的卓越奉献,让我们能够对东西方文明的传播做一个学术比较,这就是他们最卓越的贡献,他们对《红楼梦》英文翻译的贡献,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

特别是杨宪益和戴乃迭,不仅没有做过伤害中国的事情,恰恰相反,他们推动了中国文化真正地走向世界,他们帮助西方读者消除或减少因中西方巨大的历史文化差异而造成的心理隔膜,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明,帮助他们认识当代中国。他们夫妇,半个多世纪来,为中国文化立下了不世之功!
我写了很多,纪念杨戴。我读了戴乃迭和杨宪益翻译的英文版《红楼梦》,虽然,我最后还是选用了霍克斯的英文版当作《莎士比亚眼里的林黛玉》一书的主要英文译本,可是,我对戴乃迭和杨宪益的一生都充满了无上的赞叹!

链接:1

霍克斯,David Hawkes,1923%26mdash;2009,牛津大学中文系毕业,1948 至 1951 年间为北京大学研究生,1959年,牛津大学中文系教授,1973年,牛津大学 All Souls 学院的研究员,荣誉研究员。


戴乃迭,Gladys Tayler,1919-1999,英国牛津大学第一位中文系学士,中国香港翻译家协会荣誉会长、英国中国研究会终生会员。戴乃迭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起到了最为关键的作用,鲁迅、郭沫若等等一大批现代文学家作品,都是被戴乃迭译成英文版,推向世界。戴乃迭在20世纪40年代来华,和杨宪益结婚,而后终老于中国。

2.《红楼梦》英译简要
1830年 John Davis ,Chinese Poetry,第三回片段
1846年 Robert Tom,Dream of Red Chamber,第六回,27页
1868年,E.C.Bowra,Dream of Red Chamber,前8回
1892年,Bencraft Joly,Dream of Red Chamber,第1-56回,单行本
1927年,王良志,Dream of Red Chamber,95章,60万字,单行本
1929年,王际真,Dream of Red Chamber,39章,单行本
1958年,Florence %26amp; Isabel Mchugh , The Dream of Red Chamber,节选本
1973年,霍克斯,David Hawkes,The story of the Stone,全译本
1978年,戴乃迭 杨宪益,A Dream of Red Mansions,全译本

3.杨宪益和戴乃迭对中国文化的伟大贡献

戴乃迭和丈夫杨宪益一起,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中文翻译工作。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英文翻译。最为著名的译作是他们夫妻俩在国际上第一次推出了屈原的《离骚》英文版,把屈原推向了世界。还有,这两位翻译家一起翻译了《红楼梦》全译本。目前世界上《红楼梦》全译本只有两种,一种是他们的,另一种是英国汉学家霍克斯版的《石头记》。戴乃迭杨宪益的英文版《红楼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最为准确,更加严谨,最大程度上保全了《红楼梦》的中国文化本质,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戴杨版的《红楼梦》问世三十年了,国内至今还没有人能够推出更好的英文版《红楼梦》。
第二,戴乃迭和丈夫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就是在世界上推介了鲁迅作品,他们译作了鲁迅的《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等,鲁迅能够在世界上享有盛誉,离不开戴乃迭和丈夫的成功翻译。
第三,戴乃迭和丈夫对中国当代文学译介,起着最关键的作用,赵树理的《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灵泉峪》,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冯雪峰的《雪峰寓言》,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李季的长诗《王贵与李香香》,郭沫若的话剧《屈原》,大型歌剧《白毛女》,李广田整理的撒尼长诗《阿诗玛》等。进入60年代中期,还有梁斌的《红旗谱》、白危的《度荒》、现代歌剧《赤壁战鼓》、《刘三姐》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等样板戏,凡是有分量的当代作品,他们的英文版都是由戴乃迭和丈夫完成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两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洁的作品《沉重的翅膀》,谌容的小说《人到中年》,戴乃迭也推出了质量最好的英文译作。

80年代之后,戴乃迭陆续向世界全力推荐了中国当代女作家,她们分别是谌容、新凤霞、张洁、宗璞、戴厚英、遇罗锦、张辛欣、王安忆等女作家,这其中,就有三位茅盾文学奖的女性得主。
戴乃迭在中国生活了59年,没有她,中国文学,特别是现当代文学就不可能及时地被世界了解,鲁迅、丁玲、张洁、王安忆的作品离不开戴乃迭和丈夫的经典翻译,如果没有戴乃迭,杨宪益的译作也不会这么经典,如果没有戴乃迭和丈夫的经典译介,鲁迅等人也不会在世界上享有这么高的名望。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