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文化生活网

农村文化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视点

香港文汇报:为何关注美国人眼中的百年中国

时间:2009-12-07 来源:  作者:

奧巴馬訪華之後,給了中國人一次審視兩國歷史關係的機會,中美關係再次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美國人如何看中國?尤其是中國的那些重要的歷史時刻,美國人是如何評價它們的?成為人們特別關心的問題。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國時代1900%26mdash;2000》,似乎就回答了這些問題,所以近來在大陸引來熱議。這本書100萬字,匯集了美國《紐約時報》、《時代》、《華盛頓郵報》、《紐約客》、《新聞週刊》等六大報刊對中國100年來重大歷史事件的報道與評述。其中不僅有鮮活的歷史細節,更有陌生化的敘述口吻,使得百年中國歷史在人們眼中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樣貌。

 翻閱這本書,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在這一百年裡,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總是處在變化之中。每隔10多年就會出現一次波動,一會兒美好,一會兒黯淡,總是搖擺在兩極之間。早有學者總結過,認為在美國人的想像中始終存在著兩個中國形象,有時它是豐衣足食、社會穩定、淳樸而美好的,有時它又是貧困、危險而混亂的。這種奇特的混和體,使得美國主流文化對中國形象的認知總是處在一種歷史循環中,既充滿了矛盾,又愛恨交織。

 讀這本書,不僅能讓我們感知到美國人看待中國的方式,也會為我們研究自己的歷史提供一種新視角。近幾十年來,歷史學發生了一個最深刻的變化,就是沒有人再敢把某種單一的歷史觀,稱作是歷史發展的主線了。對歷史研究而言,那種只有一種權威說法的年代也在逝去。人們在用越來越多的方法和途徑來接近歷史,歷史學的領域也被一再擴大。最明顯的表現是,統一的宏大敘事開始退場,歷史學呈現的是一種片斷式的研究,關注的中心各不相同。

 對歷史的認知,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內容。只有通過歷史,每個人才能從一個更為廣大的人群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認同感,明白自我與他人的差異。在每個國家的文化定位中,歷史都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它直接關係到一個國家文化認同的最終形成。從任何角度說,一個國家如果缺乏或扭曲了對於歷史的記憶,都是一件悲哀的事。這也是近年來民間歷史熱的一個真正動因,民眾需要從歷史中找到自己心靈的歸屬與認同。一個生命,只有從統一而連續的精神長河中,才能真正發現自己在當下行動的價值。只有野蠻人不在意自己的歷史,不在意發現自己在歷史中的優勢,這也是野蠻人野蠻的原因。

歷史與空間:為何要關注美國人眼中的百年中國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11-24] 放大圖片 ■1900年8月,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在紫禁城下閱兵。(來源:The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mistration,USA)葉匡政  奧巴馬訪華之後,給了中國人一次審視兩國歷史關係的機會,中美關係再次成為媒體熱議的焦點。美國人如何看中國?尤其是中國的那些重要的歷史時刻,美國人是如何評價它們的?成為人們特別關心的問題。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中國時代1900%26mdash;2000》,似乎就回答了這些問題,所以近來在大陸引來熱議。這本書100萬字,匯集了美國《紐約時報》、《時代》、《華盛頓郵報》、《紐約客》、《新聞週刊》等六大報刊對中國100年來重大歷史事件的報道與評述。其中不僅有鮮活的歷史細節,更有陌生化的敘述口吻,使得百年中國歷史在人們眼中呈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樣貌。  翻閱這本書,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在這一百年裡,美國人對中國的印象總是處在變化之中。每隔10多年就會出現一次波動,一會兒美好,一會兒黯淡,總是搖擺在兩極之間。早有學者總結過,認為在美國人的想像中始終存在著兩個中國形象,有時它是豐衣足食、社會穩定、淳樸而美好的,有時它又是貧困、危險而混亂的。這種奇特的混和體,使得美國主流文化對中國形象的認知總是處在一種歷史循環中,既充滿了矛盾,又愛恨交織。  讀這本書,不僅能讓我們感知到美國人看待中國的方式,也會為我們研究自己的歷史提供一種新視角。近幾十年來,歷史學發生了一個最深刻的變化,就是沒有人再敢把某種單一的歷史觀,稱作是歷史發展的主線了。對歷史研究而言,那種只有一種權威說法的年代也在逝去。人們在用越來越多的方法和途徑來接近歷史,歷史學的領域也被一再擴大。最明顯的表現是,統一的宏大敘事開始退場,歷史學呈現的是一種片

 如今很多人說,這是一個價值觀缺失的年代。殊不知價值觀的缺失,追根溯源,是因為我們歷史觀的模糊和混亂。很長時間以來,歷史成為意識形態操縱和利用的對象。我們只知道歷史記憶的政治正確,而忘記了歷史對生命所承擔的文化和道德責任。如果歷史記憶在公共空間中,得不到自由而充分的展示、交流和反思時,就難以轉化成值得人們借鑒和分享的集體記憶。假如這個渠道不暢通,或被人為地阻隔了,那便意味著過去生命所經歷的那些苦難、不幸、悲傷或歡樂,都白白流逝了。這時,人們對探究苦難的根源,會表現得異常冷漠,同樣,對良知和正義的感受也會趨於麻木。

 古人說世衰道微、禮崩樂壞,就是指歷史觀與價值觀的缺失,所以孔子當年會作《春秋》。歷史不僅是人們現在行動的參照,更是發現未來的坐標。對我們認知歷史來說,一切歷史材料都是重要的。無論它多麼間接和次要,對我們復原一段逝去的時光和精神,都有價值。人們在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時,往往會因為熱愛,帶來認知的偏差。人們總喜歡尋找歷史中那些讓人激動和驕傲的部分,故意忽略那些邪惡和苦難之處。雖然這種情感是自然的,但如果它使得我們偏離了對歷史真相的發現和理解時,這種情感就構成了對集體記憶的傷害。雖然它往往會頂著愛國主義的帽子,但仍然是真理的敵人。

 無論是認知未來的中美關係,還是對祖國歷史的領悟和學習,我們都不能孤立與封閉自己,更不能視角單一。我們不僅要找到與世界歷史相關聯的方法,更需要不斷地借用他國的眼光,來反觀自己的歷史。這樣在辨別那些大是大非或大真大偽的歷史問題時,才能更為客觀,結論也更經得起時間的推敲。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時代》對我們理解近百年的歷史,做了一件極具探索價值的事。歷史事件是無法重複的,各種視角的資料匯集得越多,各種類型的歷史證據越充分,我們逼近歷史真實可能性也越大。歷史的張力,往往就存在於這種視角的差異中。我們對這種差異了解得越充分,對自身的把握也就越清晰。

 無論是認知未來的中美關係,還是對祖國歷史的領悟和學習,我們都不能孤立與封閉自己,更不能視角單一。我們不僅要找到與世界歷史相關聯的方法,更需要不斷地借用他國的眼光,來反觀自己的歷史。這樣在辨別那些大是大非或大真大偽的歷史問題時,才能更為客觀,結論也更經得起時間的推敲。從這個角度說,《中國時代》對我們理解近百年的歷史,做了一件極具探索價值的事。歷史事件是無法重複的,各種視角的資料匯集得越多,各種類型的歷史證據越充分,我們逼近歷史真實可能性也越大。歷史的張力,往往就存在於這種視角的差異中。我們對這種差異了解得越充分,對自身的把握也就越清晰。  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但不能盲目地歌頌祖國的歷史。對歷史來說,曾經的災難不是巧合,幸咄瑯硬皇菑奶於降的,我們多一份對它的認知,就會多一些對今天的理解力。當人們不允許從多視角來澄清歷史記憶時,往往意味著謊言和壓制的開始,這時真理和真相便成為被扼殺的對象。恢復歷史真相,也是一種行動,而且是一種悲壯而沉重的行動。這是我讀《中國時代》最大的感受。 商業信息 http:paper.wenweipo.com20091124OT0911240007.htm

 我們熱愛自己的祖國,但不能盲目地歌頌祖國的歷史。對歷史來說,曾經的災難不是巧合,幸運同樣不是從天而降的,我們多一份對它的認知,就會多一些對今天的理解力。當人們不允許從多視角來澄清歷史記憶時,往往意味著謊言和壓制的開始,這時真理和真相便成為被扼殺的對象。恢復歷史真相,也是一種行動,而且是一種悲壯而沉重的行動。這是我讀《中國時代》最大的感受。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