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文化生活网

农村文化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视点

著名诗人潇潇访谈现场实录

时间:2009-12-07 来源:  作者:

潇潇:府南河的骄傲


——“华西在线”名家访谈01期著名诗人潇潇访谈现场实录

一,报道篇


2009年11月8日晚,华灯初上,皓月当空,一群志者,相约华西。在这第十个记者节到来的收获季节里,《华西文学网》群贤毕至,高朋满座,流光溢彩,盛况空前!特邀主宾潇潇以气质风华,大雅文章的诗性魅力做客“娘家”,做客华西,接受了华西名家在线专访。
本次活动的组织者是:顾问:祁人,周占林;总监:亦然,李青;主持:冬箫,蓝莲花;副主持:合心,呆丁;组员:华西全体版主;现代部分著名作家和诗人的光临了华西:他们是王久辛、舒洁、伊沙、洪烛、徐江、雁西、潘洗尘、何三坡、张后、卧夫、加一、古筝等,他们一道参加和见证了采访现场。参会贵宾慨然应允作为华西的驻站作家或者顾委。会议中,因故未参加会议的祁人、周占林、王久辛先生等分别向华西文学网主编亦然,向主宾潇潇发来信息和电话表示热列祝贺。他们的到来,让华西的夜晚蓬荜生辉,光彩夺目!
时间未到,相守在“门外”的宾客们就早已济济一堂,竞相一睹晚会风采。8.30分,随着主编亦然一声宣布,“屏幕”(屏蔽)徐徐打开——潇潇,这位四川的女儿,府南河的女儿,与尊贵的嘉宾们,与华西的全体版主会员一起,相聚在“《潇潇:府南河的骄傲——华西名家在线01期著名诗人潇潇访谈现场》”。华西文学网主编,《华西文学》副主编亦然先生代表华西做了《志同道合者聚》的热情洋溢,激情飞溅的致词和致意!会场氛围顿时热烈起来,好多双手在敲击键盘,好多双眼睛在绽放着激动的光芒。主持人蓝莲花以娴熟而精妙的语言采访着潇潇,潇潇老师以大气而开阔的视野和诚挚而诗性的语言回复着,妙语连珠,妙趣横生。期间,嘉宾们时而互致问候,时而交相回答,给网络交流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极大的兴致。以至,从八点半到十点半的晚会,一再延展,意犹未尽。直至十一点半,不得不以副主编冬箫的《为了明天的骄傲——写在著名诗人潇潇专访之后》恋恋不舍地拉上晚会的序幕。
对于乡梓的回报,是潇潇一直以来给与赋予她文学和诗歌灵性的乡土的反哺!潇潇的肩上既担当了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秘书长、《现代诗歌报》执行主编的文学巨臂的责任,又以极度的社会关爱和诗性品质关注着家乡和这片备受地震蹂躏的土地,还欣然出任了华西文学网驻站作家,《华西文学》特约顾委,担当了抚育青年,泽慧后起的大家作为,其“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的橘之品质,令与会者感动,让华西上下感奋!
无法用一个谢字了得!今晚的特邀嘉宾们放下繁重的工作,抛却相聚天伦的良宵,相约华西,谈文学,论艺术,说网络,侃潮流,话桑麻,叙真情,与广大网友交流互动,同潇潇诗人共话诗性人生。他们以潇潇一样的心情入住华西,他们以回家一样荣耀光照华西。网友普遍认为:这种支持,这种回馈,这份情谊,这份推动,必将为华西,进而为文学事业,起到火把的,旗帜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志同道合者聚!这是一次诗歌的大餐,这是一次精神的聚会,这是一次难忘的握手!《华西文学网》一定会以“诚邀天下名家,荟聚华西论坛,展示文坛风采,引领文学潮流”的理念为己任,以本次晚会为契机,秉承出精品,定方向,树主流,关注现实,关怀底层,关顾人文的精神,为回馈哺育文学、哺育后起、哺育森林的这片土地而担当责任,竭尽忠诚!
2009年11月9日于华西巴河居

二,简介篇

%26#9670;潇潇简介:潇潇:女,四川人,现居北京。1983年开始写诗,发表作品。1988年获首届“探索诗”奖。1993年主编中国现代诗编年史丛书《前朦胧诗全集》、《朦胧诗全集》、《后朦胧诗全集》、《中国当代诗歌批评全集》。1998年就读于人大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生班。1999年长诗《另一个世界的悲歌》被评为九十年代女性文学代表作之一。2005年出版诗集《树下的女人与诗歌》。2006年获“中国第三代诗歌功德奖”。2007年听从自己生命中色彩的声音开始粗拙地画画,2008年5月19日,作品参加了亚洲艺术基金会在中央美院举办的“中国当代诗人艺术展”。2008年6月6日获“一寸心,万里援”抗震救灾志愿者证书,2008年7月获“汶川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奖”。现任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秘书长,《现代诗歌报》执行主编,华西文学网驻站作家,特约顾委。

%26#9670;潇潇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iaoxiao98


三,组织篇

顾问:祁人,周占林
总监:亦然,李青;
主宾:潇潇
主持:冬箫,蓝莲花;副主持:合心,呆丁;
嘉宾:王久辛、舒洁、洪烛、雁西、伊沙、徐江、潘洗尘、何三坡、
张后、卧夫、加一、古筝
组员:华西全体总版,区版和版主


四,现场篇

亦然:采访仪式正式开始!主持蓝莲花入场,恭请嘉宾们,恭请潇潇诗人入场!

蓝莲花:尊敬的嘉宾,各位朋友,华西的全体会员,大家晚上好!今晚明月高照,华西春风满座!欢迎来到“华西在线名家访谈现场”,本期访谈为《华西文学网》“华西在线”名家访谈栏目的第一期。
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秘书长、现代著名诗人、《现代诗歌报》执行主编、华西驻站作家、华西文学网顾委潇潇女士。我是本次访谈主持蓝莲花,现在让我们热烈地欢迎当代著名诗人潇潇赴约娘家,光临华西,接受采访!大家欢迎!
同时,也让我隆重地介绍和热烈欢迎本期的特邀嘉宾!他们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祁人、周占林,王久辛、舒洁,伊沙、洪烛、雁西、徐江、潘洗尘、何三坡、张后、卧夫、加一、古筝等。有些领导和前辈因为公务繁忙,虽然没有出席今晚的访谈,但是,他们通过信息,电话向网站,向主编亦然和主宾潇潇老师表示热烈地祝贺。他们都是当代文学界颇有建树和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大家,正是他们引领着当代文学和发展潮流。他们的到来或者祝福,就是我们华西的荣耀,华西的精彩!
大家为他们的到来热烈鼓掌!
首先,请华西文学网主编、《华西文学》常务副主编亦然先生致欢迎辞。大家鼓掌!

(一),亦然致辞:

尊敬的诗人潇潇,尊敬的各位顾委,各位嘉宾:
亲爱的华西全体版主会员和关注华西的朋友们:

今晚,华灯初上,皓月当空!一群志者,相约华西。在这第十个记者节到来的金风送爽,春播冬藏的收获季节里,有朋远方来,有凤嘉城来,华西文学网群贤毕至,高朋满座,流光溢彩,盛况空前!这时,我们听见有蓓蕾自泥土芬芳的晨昏里绽放的声音,我们看见有金铂从泥沙淘尽的求索里出土的过程,我们见证了这些树啊,这些花啊,这些群聚华西的高朋和大家啊,是以怎样的真诚和虔敬来到这里,关注着今晚的华西盛事,关注着特邀主宾潇潇的气质风华,大雅文章!
潇潇,作为四川的女儿,府南河的女儿,今天我们荣耀地邀请她做客华西,做客娘家,这是潇潇老师对于乡梓的回报,也是她一直以来给与赋予她文学和诗歌的灵性的乡土的反哺!这种支持,这种回馈,必将为华西,进而为中国的文学事业,起到火把的,旗帜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潇潇的肩上既担当了中国现代诗歌研究院秘书长、《现代诗歌报》执行主编的文学巨臂的责任,又以极度的社会关爱和诗性品质关注着家乡和这片备受地震蹂躏的土地,还欣然出任了华西文学网驻站作家,《华西文学》特约顾委,担当了抚育青年,泽慧后起的大家作为,真是“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屈原九章·橘颂)!
无法用一个感谢了得,怎能用一个鞠躬致意!今晚的特邀嘉宾们放下繁重的工作,抛却相聚天伦的良宵,相约华西,谈文学,论艺术,说网络,侃潮流,话桑麻,叙真情,与广大网友交流互动,同潇潇诗人共话诗性人生。他们以潇潇一样的心情入住华西,他们以回家一样荣耀光照华西,这份情谊,这份推动,对于会员,对于华西,对于文学的意义,华西不才,唯心知之!再次让我代表华西文学网总顾问祁人、总监周占林、《华西文学》主编李青先生,代表华西全体顾委、会员深深鞠躬,深深致谢!
志同道合者聚!这是一次诗歌的大餐,这是一次精神的聚会,这是一次难忘的握手!《华西文学网》一定会以“诚邀天下名家,荟聚华西论坛,展示文坛风采,引领文学潮流”的理念为己任,以本次晚会为契机,秉承出精品,定方向,树主流,关注现实,关怀底层,关顾人文的精神,为回馈哺育文学、哺育后起、哺育森林的这片土地而担当责任,竭尽忠诚!
祝贺晚会圆满成功!祝贺各位诗性如虹!
文学万岁!友谊万岁!

2009年11月8日谨草于华西巴河居

(二),访谈内容:

1,蓝莲花:潇潇老师,我们从来没有见过面,但是,你的潇潇这个名字,让我感觉到特别富有诗意。我也是前几天从我们主编亦然的博客里看到你的身影。那是他为你写的一首诗《府南河的一尾鱼——给潇潇》,后来,你把这首诗转载到了你的博客上。
请问:乡情对于您和您的诗歌意味着什么?您是否同意卧夫兄所评价的“只有这样的诗才配得上潇潇”?(因为忠于人性乡情,忠于人文关怀,忠于博大仁爱,是您的入骨风格和如玉质地。)

府南河的一尾鱼
——给潇潇

文/亦然

您一来就是一尾鱼
您是府南河骄傲的裙裾。您说您只是种子
从一条河游向另一条河流
仍然生长的相同的忧愁

您在一块又一块黑色的石头上
镌刻着诗句。潇潇
像我俩的府南河墨一样饱灌的土壤
流到哪里,那里就是
破茧的蝴蝶,扑腾的声气

杜甫的草堂可好?您问我
您问出了一脸细雨。我一伸手就握住的乡情
潇潇,此刻早已潜入北京图书城的书卷里
一切就这样不会变化
像走不出府南河的鱼


潇潇:当我在博客的留言中读到亦然写给我的这首诗时,很感动。正是他在这首诗中对家乡的叙述,牵动了我内心深处的那种浓浓的乡情。我很佩服亦然在写作中对情绪的把握与控制。我们虽然在北京邂逅,在祁人和占林组织的中国诗歌学会纪念活动的晚会上只见一面,但他用家乡的口音与我交流对当下诗歌的看法以及对四川诗坛的希望时的印象却很深很深。我没有想到,我们在闲聊中不经意谈到成都这些年城市变化,谈到府南河,谈到饱受忧患的地震家乡,居然在他的诗中那么富有诗意,充满了淡蓝色的怀旧情调与浓郁的书卷气。这来自乡土的诗性理解、祝福和问候,像来自遥远的家乡的一声乳名的呼唤,真的让我感动!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种淡蓝色乡情对我来说就像回到了家乡故居的下雪天,我们围着红泥小火炉,打开一瓶红葡萄酒,把一杯杯温暖温情温馨送进心里。当我的心与灵落进酒杯中,我诗歌的文字就可能飞扬起来,而那点点滴滴的乡情就这样不知不觉流进了我永恒的诗歌的血液里。
卧夫兄在亦然的这首诗歌的评论中的留言:“只有这样的诗才配得上潇潇”,可能就是从这个角度解读我的。我把亦然的诗歌和他着评论看成是诗友们对我的关爱和支持。非常感谢他。当然他和亦然一样,也是一位很有实力的诗人,他的杂文与一些诗评也写得很耐看。我在这里祝福他!
2,蓝莲花:潇潇老师,您是四川籍诗人,近十多年来,虽常住北京,却心系家乡,汶川大地震后,您作为首批志愿者冲在前面,这一年来围绕汶川地震做了很多救援和重建工作。
我想知道,您为什么要当志愿者,单单因为您是四川人吗?
潇潇:地震刚发生时,没有想到那么严重,第二天当听到朋友说灾区死了3000人,我还不相信。后来看到电视中对灾区的滚动报道,灾区的惨状和救援者的奋不顾身,我忍不住哭了,那些天都是在泪水中度过的。每天一打开电视,心都被生与死的场面强烈地冲击着,震撼着,从来没有这样面对自己的同胞,感到揪心地痛,心真正在为那些巨大的死亡流血。除了捐赈,不知道还能为灾区做什么?像一个被悲伤挤压到极限的困兽。正在这时,看到中央电视台有一则中国妇联招募心理辅导志愿者到灾区的广告,我很激动,觉得终于有机会亲自去灾区为灾民做点事了。这与我是不是四川人关系不大,也许潜意识中也有一种家乡人遭难了,某种悲痛更直接更要命些。心里一旦决定要去灾区,在北京就一刻也呆不住了。正好由中国自驾网、大旗网等网络媒体发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和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授权,由广大网友志愿者积极响应和参与的“不抛弃,不放弃,抗震救灾爱心行动”,正组织志愿者自驾车到灾区运送抗震救灾物质,于是我报名参加了这支队伍,这一天是5月17号。
在灾区感受最深的是从来没有那么真切地看到死亡无处不在,生命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有时甚至感觉我们在灾区仿佛在与死亡捉迷藏。记得我们刚到绵阳时,当晚就预报6%26bull;8~7级的余震,这个夜晚,终生难忘。我人生第一次睡在五月的水泥地上,我把被子一半垫在身下,一半折叠过来盖在身体上。深夜的风吹在脸上,尘土的味道迷迷糊糊钻进了鼻子。南方的蚊子都成精了,居然与晚风、尘土一道在我们的脸上骚扰不停,隐隐约约还觉得地在震动。即使两天两夜没有睡觉,我也难以入睡。最后还是疲倦战胜了一切,我顺手扯过自己的夹层外套,严严实实地盖在了脸上,只是呼吸有些困难。这一夜无梦到天亮。
在废墟上,我读到了世界上最孤寂、最绝望的诗篇,那就是蹲在废墟的河边,两个农民失去全家老小三代的眼神!当我脚下踩着一片废墟和整个被掩埋的村庄时,作为一个诗人,灵魂的余震绝不仅仅是8.0级的震动。面对在劫难逃的生命与死亡,我们往日斤斤计较的诗艺就像一具流干了血液的躯体,那么苍白!唯有行动才能在一次次高强度的劳动中显现生命的本质,惟有从心灵流淌出的最真实声音,才能让我们的灵魂得到安慰。
在灾区的日子,人人在救援现场都自然地呈现了最善良、最高贵的一面,的确我亲历了人们在大灾大难面前人性的光辉。我从死亡的领土上,看到了人类那一颗勇敢的心与爱的温暖!每一个在这片死土上呼吸的生命都是亲人!这种感动在今天依然温暖着我的心。虽然,人们回到常态中往往让人很失望。
3,蓝莲花:潇潇老师,这一年来针对灾后重建,您做了哪些工作?
那么,当志愿者在灾区的最深感受是什么?
通过参加这次地震重建工作,它对你的人生或者说是文学创作有着一些怎么样的影响?
潇潇:2009年来临了,作为一名曾经的志愿者,我总想为我的家乡四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年前开始,我就一直与朋友在策划关于“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系列感恩纪念活动的报告。包括:建议以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名义,制作一部大型公益广告片,代表灾区人民,代表四川人民——感恩!向汶川地震以来救助灾区的人们感恩,向汶川地震以来支援灾区的人们感恩,向汶川地震以来捐助灾区的人们感恩,向汶川地震以来关注灾区的全国人民感恩,向汶川地震以来关注灾区的世界友好国家及友好人士感恩。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华民族是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民族!还特意为“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创作了一首感恩的主题歌,《感恩CHINA》。另外,还策划了一台“5.12汶川大地震周年祭晚会”。2009年春节回家期间,我把报告递交给了四川省委宣传部。最后省委宣传部与我达成共识,一起合作举办《铭记5%26bull;12:这里是四川,这里是中国》大型诗歌朗诵会。2009年5月7日晚,我带领着从北京、上海邀请来的著名演员、朗诵艺术家:殷之光、曹灿、肖雄、朱琳、石维坚来到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体育馆诗歌朗诵现场,由于艺术家们全身心的投入与精彩朗诵,在结束时,现场的大学生们与台上的艺术家们不由自主激动地长时间高呼“中国加油,四川加油!”。
4,蓝莲花:潇潇老师,您从80年代就开始写诗,那您是如何走上文学道路的?您最得意的诗歌作品是什么?
从您的博客里,我看到您写了很多爱情题材的诗,我特别地注意到您有一组诗歌《爱的挽歌》以及《灵魂挽歌》,感觉写得很悲伤,很动情,读了让人心酸,心痛。我觉得我们女人离不开爱,好像天生就是为了爱而活着,所以,我想请您谈谈你对爱的理解。您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有真爱吗?
潇潇:可以说我是很偶然走上文学这条弯弯小路的,我小时候的体育天赋远远比文学要高得多,体操、游泳、如果坚持的话,很可能进入国家队呢,再不小心还可能拿金奖哦!可惜年少贪玩,全废了。写诗完全是写作老师一次顺便的寄稿,刚巧又发表了。那个年代,我看着自己写在本子上的钢笔字变成了铅字,兴奋了好几天,觉得当一个诗人很容易。于是,这个幼稚的想法让我这大半生几乎就在诗歌的森林中成了迷途的羔羊了。
5,古筝:你作为一位引人注目的女性诗人,你认为当下女性诗歌的发展已处在何种状况?另外,对当下女性诗歌今后的发展你有何想法和构想?目前有人提出中性写作,你认为女性要在诗歌中回避女性的性别吗?
潇潇:我认为女性不用在诗歌中回避女性的性别。从某种意义上说,诗歌是阴性的,自然的,而女人更是天生接近于这一部分。
6,蓝莲花:据我了解,上世纪90年代,您致力于对中国朦胧诗的研究,负责主编出版了几本有关朦胧诗集,那么,您对朦胧诗是怎么看的?
其实,就我们同龄人而言,我们受到的影响最大的是90年代的朦胧诗,我记得当时主要以舒婷、北岛、顾城,江河,杨炼等为代表的诗人,可以说,在那个时候,他们对中国的诗坛影响很大,现在很多人认为中国的诗歌之所以变得晦涩难懂,与朦胧诗的影响有直接关系,那您认为,朦胧诗对现代诗歌走向有什么意义?
潇潇:最早,我也喜欢过舒婷、北岛、傅天玲等“朦胧诗”诗人的诗,当接触到美国“自白派”诗歌后,很快就迷恋上了普拉斯、塞克斯顿的诗歌,但是1989年之后,我就自觉不自觉地转向了对俄罗斯诗歌的阅读。有一批诗人我非常喜欢,比如帕斯捷尔纳克、阿赫玛托娃、次维塔耶娃、曼捷尔斯塔姆。我感觉找到了一种同呼吸的,在精神上可以为我输血的,相同血缘的诗歌。当然,“朦胧诗”对中国诗坛的影响是建设性的,但也是阶段性的。如果没有“朦胧诗”,也许,中国今天的诗歌就不会有如此个性的发展。在这里,我还要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与出版社已签了合同,我1993年主编的《前朦胧诗全集》、《朦胧诗全集》、《后朦胧诗全集》,明年出版社将作为重点图书全部推出。《后朦胧诗全集》我将做修订版,尽量补充进70后80后最有潜力与实力的诗人作品。争取把这个选本做到经典。
7,蓝莲花:潇潇老师,自从我接受了专访您的任务以来,我有过和您的联系沟通,感觉您非常非常地忙,我从您的博客里注意到,您经常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直到前两天我才知道,您好像在忙着出书编书,那您能不能在这里给大家说说这方面的情况?那么时隔十多年,您再次修订完善出版朦胧诗选,您觉得和十多年前相比,这次出版的意义是什么?
它的出版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潇潇:这次《前朦胧诗全集》、《朦胧诗全集》、《后朦胧诗全集》的出版,将是诗歌界的一个大事,特别《前朦胧诗全集》的出版将添补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空白。这套诗歌丛书的出版对于中国诗歌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8,蓝莲花:潇潇老师,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刚刚闭幕不久,我们从您的博客里看到,您自始自终参与了这一诗歌盛事。那么,这个国际诗歌节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将会有着怎样的影响力呢?
潇潇:这次青海湖国际诗歌节,除了邀请国内的诗人嘉宾,还邀请了45个国家的外国诗人嘉宾。它的影响力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把诗歌真正的精神传播到世界的远方。
9,蓝莲花:潇潇老师,在这个诗歌国际会议之前,“首届中国网络与诗歌雾灵山研讨会”也在河北兴隆燕山召开,我们看见您和祁人、王久辛、洪烛、周占林等众多诗歌名家出席了这个会议,这足以说明我国的网络诗歌已经发展到了自觉和澄净理智的阶段,中国网络诗歌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对网络诗歌有着这样那样的看法,那么您对网络诗歌是怎么看的?
能不能谈谈您对当代文学网络与诗歌的没落与振兴的想法?
潇:在我的心目中,其实没有网络诗歌与其它诗歌的分别,真正的诗歌就是纯粹的诗歌,只不过现在我们使用写作与发表的手段有所变化而已,过去是用笔,现在是用键盘。比如说,我们现在写诗,在博客上算不算是“网络诗歌”?难道,在平面媒体发表,就是“纸诗歌”吗?哈哈,当然这是玩笑了~真正的诗歌,是没有网里与网外的区别的
10,蓝莲花:当前,虽然,网络使我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的写作变成了可能,致使很多诗歌相互模仿、相互影响、相互同化、东施郊颦,而网络上个性壁立或者说独创性风格的诗歌和诗人不多,尤其是敢于直面生活、触及现实的诗歌少之又少。但是,前不久,我偶然中从网络上看到亦然的最新长诗《我控诉》(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bfde060100ez7j.html),让我们眼前一亮。我觉得这首诗撞钟裂石,触及了当代现实积淀的深层矛盾,您是亦然的老乡,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他的这首诗,我很想听听您对这首诗的评价和意见。
潇潇:我几乎是以某种越来越沉重的心情,读完了亦然的长诗《我控诉》。亦然以充分的忧患意识,以一只“龟”的视角,关照了它和人类生物类所生存的空间和环境。它让我想起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这只龟的“末河(人类最后一条河流)笔记”就是在这样的不可预期,却不无可能的条件下产生了。首先诗人为龟族虚拟了一间宽敞的牢房,然后把“我”(龟)囚禁在“牢房”里,企图越狱,从而从河流到陆地,从陆地到时空,从今越古,上天入地,因为诗人以为龟遭遇了后洪荒时期,“一刹那,冰川融化,海平面陡升......”这一特异设置的错觉和不得不正视的现实,导致诗人发出了声声哀叹:

“主啊,我在弱肉强食和虎视狼瞪的环境里,
为越狱,准备着最后的工具。”


但是,诗人的一腔豪气和盛世危言,几乎让我们叹为观止,并随着诗人的笔触,随着龟的视野让思绪无限奔腾和飞跃起来。比如,换上日行千里的足、披挂坚硬的盔甲,戴上合金铸就的头盔,甚至武装到了牙齿,“从麦克马洪防线出发/在诺曼底海洋登陆上岸”,“和卡尔的理论”到索问“上帝在哪里”“猿猴的诅咒”等等。可是,诗人的视线随着龟的思想和现实的碰撞,却一直没能挣脱古老的泪痕与新生的伤疤。在这旧恨新仇的虚构或者扩大的现实中,龟发现所行经的土地已经哺育不出小麦、玉米和稻粱了,最后一匹红狼倒在末河的上游。

“我一上岸,就没有立椎之地......主啊,我捧着我整个龟族的牌位,却不知道把我的祖先埋在哪里?”

我想,难道一条河流(末河:人类最后一条河流)干涸了,重量就会犹如一粒沙砾?难道一条昨天还鲜活的河流,今天真的就被挂上了墙壁?难道我们只有涅槃为一块煤了?诗人给“龟”设置的现实和场景难道不应该引起重视?或者这天方夜谭和杞人忧天真的就不会存在?这是另外一个现场和所在。我们会说,龟和末河的遭遇是偏激的,甚至是不可能存在的。然而,玛雅文化,丝绸之路,恐龙的灭绝,难道不是意想不到,却无情地存在着。
从这个角度,我们不得不原谅诗人的对于人类生物圈所面临的生存环境的未来的悲愤与偏激。他在以龟的视角呼唤人们珍惜养育人类的襁褓—这颗—唯一的地球!他把这种悲愤和偏激化成抽象的沙尘暴,以一种沙哑的声音挥发出来。由于情绪过于浓烈和“现实”过于残酷,诗歌的意象和虚构的现实扑面而来,偶尔让人觉得这虚构的场景硬得冰冷得像堆石头,我们却又难以回避这龟裂的地球与游移空气里的哭泣,甚至还经常与不得不一些苍蝇遭遇,就像我们刨不开唐诗宋词,刨不开那些混凝土凝成的诗句。
如果诗人试图拉着一个乡村又一个乡村,也许罪恶的绳索会深深啮进肩膊,皮开肉绽而且泪水淋漓。其实,我们知道,身为诗人,即或没有理由、或者并不情愿成为悲剧的歌者,也不该戴着有色眼镜,执意忽略春天的花朵和秋天的果实,以及冬日里飘逸的雪花在我们的梦里悄然融化的时候,那种微妙的甚至甜蜜的感觉。

“主啊,为什么我从水里走向岸上,
就无法从岸上返回水里?”


尽管非典、禽流感、手足口、甲型h1i1等各种传染病,污染,战争和不忍目睹的“现实”接踵而至,但是,我们不能悲观,我们应该知道,诗人假设的一只乌龟和一条末河的遭遇正在越来愈多地引起人类的觉醒和重视。水里有水里的神奇,岸上有岸上的旖旎。而且,越来越多的人都已经睡醒了,越来越多的人学会了思考。
让我们对亦然和他的龟说:相信吧!“在诺亚方舟终会到来的早晨,请让我的灵魂回归故里。”祈愿,但愿,祝愿!
11,蓝莲花:您认为诗歌与现实,诗歌与批判,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式什么?
如果诗歌远离生活,远离社会,变成金字塔尖的装饰品的时候,诗歌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潇潇:诗歌与现实乃至生活的距离,其实一直处于忽远忽近,若即若离的状态。诗歌与现实乃至生活的关系,就显得很含糊,或者模棱两可。比如在大街上,诗人很容易被行人淹没。诗人或者诗歌,在更多的人的心目当中,只是一个单调的名词而已。现实生活似乎远离了诗歌,而诗歌却始终潜伏于现实生活里面。当被好事的人用文字或声音记录下来,并排列成行,恐怕就是所谓的“诗歌”了。
我们经常对这样一种矛盾难解难分:一方面,诗人抱怨世人对诗歌缺少足够的热情和理解。另一方面,世人又对诗人产生许多误解,导致对诗歌的淡漠。因此,诗人何去何从,日渐物化的现实生活并没给予诗人宽敞的思考时间,甚至是逼迫诗人一边去种稻子用于养家糊口,乃至发家致富,一边丈量自己与诗歌的客观距离,重新认定自己的身份。因此,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每个客体诗人的感受各有不同,这与人的境遇有关。例如,处于热恋中的诗人写的诗歌,更多的洋溢着玫瑰的香气。在绝望中流浪的诗人,看到的总是阴郁的长夜。那么,诗歌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记得曾出资给海子修墓的卧夫先生对此有过这样的见解,他说:诗歌不是科学,不是数学,不是哲学,诗歌只是一种气体,我们只是在读其中的味道。我觉得他说的不无道理。
12,蓝莲花:请您介绍一下您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好吗?您认为您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什么?
潇潇:我现在谈我文学上的成就是否太早?有些感觉太好的味道?还是说说我心里面一直对自己那些耿耿于怀的作品吧。我在90年代初完成的组诗《另一个世界的悲歌》,如果读者静下心来细心地阅读,与那个年代火红的作品有很大距离,可以发现许多时代的密码隐藏在诗句中,我们都经历了1989年6月那一场震撼灵魂的事件,但是今天我们有多少人在诗性的哲学上来思考或者来反省呢?我相信在这一组诗中通过一个女人的亲身经历与她跨越到另一个世界的诗歌,会让我们警惕一个时代中的最黑暗部分最好不再来!另外,我要请朋友们关注并批评的是这两年新写的组诗《英雄挽歌》、《爱的挽歌》、《灵魂挽歌》。这些诗在我博客里都有。前面谈过了《爱的挽歌》,在这里就不多说。而《英雄的挽歌》是我对当下社会的一种普遍挫败感的呈现,也是对这个时代痛苦的理想主义者的另一种解读。另一组《灵魂挽歌》则是为现代人的灵魂念的“大悲咒”。今天的人们,几乎所有的生活都越来越重,金钱、物质,一切的大小异化压迫着人们气喘吁吁,唯有灵魂空空荡荡,一无所有!从某种角度说,我试图通过以上三个角度的心灵写作来表达对这个当下世界的不满与提醒!
写作的魅力就是把心中的痛流淌出来,好让生活的阳光与芳香照耀进去。

(三),结束语

冬箫副主编:
这是一场活泼、情趣且富有思想的诗人聚会,而聚会的“闪亮”主角是我们著名的诗人潇潇。要说潇潇今天的平和、儒雅和幽默使我们感到了亲切的话,那么她今天的思想、睿智和深刻却让我们感到了责任。
诗人潇潇是“朦胧诗”标志式的人物,这倒不是因为她写朦胧诗获得了多少名份,而是她编纂的数部朦胧诗选——《前朦胧诗全集》、《朦胧诗全集》、《后朦胧诗全集》,让那种模糊性、多义性、寄寓性、暗示性的美得到了集中性的释放;她让人们已经习惯于“详尽说明白”的诗歌时代有了驻足集中思考的时间;更是让她对诗歌的责任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因为她明白,凡与人相关联的各种体系都具有模糊性,而对象的复杂性更和模糊性有着难解之缘,所以,美的朦胧对一个诗歌时代的变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朦胧诗的实质是一次历史的崛起,是诗性的自我觉悟、自我恢复和自我重新定位,所以,朦胧诗应该有它历史的一角存在,或许,这就是她编选朦胧诗选的全部思考。
近年来,潇潇一直致力于朦胧诗对中国现代诗歌的影响的研究,今天,她对对这种影响为我们作了简要地阐述,她认为:“‘朦胧诗’对中国诗坛的影响是建设性的,但也是阶段性的。如果没有‘朦胧诗’,也许,中国今天的诗歌就不会有如此个性的发展”。
是啊,如果说80—90年代的朦胧诗是对时代的一次叛逆,或者说是向黑暗强行进发的一种冒险的话,那么这种慢却是让新诗在审视能力上更趋一种精确和精细,它的洞察是比细密的生命领悟更为内在的一种洞察,所以,现代诗的每个语词展开时都是有丰富意蕴和质感的。这就是“朦胧诗”的贡献
在谈到“忠于人性乡情,忠于人文关怀,忠于博大仁爱,是您的入骨风格和如玉质地”时,潇潇谈到了乡情的力量——一种能流入血液的力量,她说:“淡蓝色乡情对我来说就像下雪天,我们围着红泥小火炉,打开一瓶红葡萄酒,把一杯杯温暖送进心里。当我的心与灵落进酒杯中,我诗歌的文字就可能飞扬起来,而那点点滴滴的乡情不知不觉流进了我诗歌的血液里”。
而对于诗歌与现实,诗歌与批判,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式,潇潇的言语变得异常认真且充满希冀,她说:“诗歌与现实乃至生活的距离,其实一直处于忽远忽近,若即若离的状态。诗歌与现实乃至生活的关系,就显得很含糊,或者模棱两可。诗人或者诗歌,在更多的人的心目当中,只是一个单调的名词而已。现实生活似乎远离了诗歌,而诗歌却始终潜伏于现实生活里面。当被好事的人用文字或声音记录下来,并排列成行,恐怕就是所谓的‘诗歌’了”。
在对诗歌的理解上,她颇为真诚地说:“诗是一种写作的态度!也是人生的信念!不是谋生的手段!”。“写作的魅力就是把心中的痛流淌出来,好让生活的阳光与芳香照耀进去”。
之后,她谈到了网络,谈到了诗歌节……
当然,她还颇有兴致地和华西的朋友谈了《华西》的未来和展望,颇让华西的朋友感到兴奋和鼓舞。
这个专访与其说是诗人潇潇的个人经历和思想的演绎,还不如说是诗人潇潇带领着大家来到了一个她苦心研修的场所,经历了一场对诗歌的虔诚和敬畏的教育。如果说诗歌是所有诗人永远的对人类的关怀和对时代的敏感。那么在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有物质和金钱的社会中,诗人该用哪种智慧去揭示生命、本质和意义呢?或许,这才是我们今天应该思考的问题!
最后,请允许我代表《华西文学》网的全体管理人员和版主感谢诗人潇潇、感谢参加专访的各位著名诗人、感谢参与活动的所有会员,是因为你们才使这次专访取得了圆满的成功,才使这次活动收获了更多的对诗歌的理解和关爱。谢谢!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