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药归来红霞飞
几天前的一个黄昏,孔和尚采药归来。进得家门,兀自唱道:%26ldquo;日落西山红霞飞,和尚采药把家归、把家归。胸前的木鱼迎彩霞,阿弥陀佛满天飞%26rdquo;。夫人正在读金庸,抬头问我:%26ldquo;你去采何红药啦?%26rdquo;几天不见,拙荆的金学水平大长啊。
周一去海峡卫视,在%26ldquo;大家茶馆%26rdquo;栏目谈了两个话题,一个是中国文化输出,一个是《花木兰》。我问他们木兰什么时候开始姓%26ldquo;花%26rdquo;啦,都说不知道。我由此进入,谈了木兰形象的普世价值。这是一个古今中外男女老少都喜欢的杰出女性形象,《木兰辞》留下的空间又非常大,所以禁得起各种艺术改编。不过前些年美国改编的那个动画版,没有理解木兰的普世价值,拍成了一部充满狭隘的美国意识形态的%26ldquo;反恐大片%26rdquo;,花木兰被塑造成了保卫美国总统的古代007,里边的敌人一看就是土耳其匈牙利的哥们,所以引起了人家抗议。至于今天的人们总关心木兰怎么上厕所,怎么束胸,怎么洗澡洗脚洗难言之隐等问题,未免是太替古人操心了。
周二清晨起来,赶赴北大,参加研究生论文开题。五六个导师收拾十一个学生,%26ldquo;从辰时杀到午时整,午时又杀到日黄昏%26rdquo;。中午在何贤记匆匆吃的饭,花的是我们前年省下来的钱,可怜。最后学生都过了关,但是也让我们收拾得直抽筋儿,可怜。更可怜的是孔和尚,马不停蹄还要去上傍晚的课。讲了老舍的《离婚》,发挥得还凑合。在中国,离婚是要%26ldquo;闹%26rdquo;的,所以叫%26ldquo;闹离婚%26rdquo;。与此相似的,还有%26ldquo;闹革命%26rdquo;,%26ldquo;闹罢工%26rdquo;,%26ldquo;闹元宵%26rdquo;等,着一%26ldquo;闹%26rdquo;字,则境界全出矣。不知道%26ldquo;闹离婚%26rdquo;一语,英文如何翻译。一边讲课,一边在心里捏着郭兰英的小嗓唱道:%26ldquo;正月里闹离婚,不离就不是人%26hellip;%26hellip;%26rdquo;
周三去北大万柳学区,给全国语文培训师做报告。很久没到万柳了,想起当年我的几个研究生都住在那里,而前些天吕少刚那小子都有儿子了,恍如隔世。
最近的来信又堆积如山了,实在回复不过来,请军机处随机抽选了一些,在此简答吧。太原的李莹同学来信,问我如何练得如此文笔,其实你的几点猜测都是对的,但最主要的一点是热爱生活,热爱他人,包括那些骂你害你的人,你也觉得他们挺有意思挺好玩的,回应他们的时候自然文笔也灵动得很。你还提了繁体字的问题,我不鼓励大众都去学繁体字,正如我们不必去学甲骨文,但是对于你这样的学有余力者,多掌握一点知识总是好的。要注意的是,别因为学了繁体字就看不起简体字,正如读过了水浒传,不要就看不起金庸。用老牛耕地的历史虽然悠久,但是不代表比拖拉机耕地更有文化。
太原还有一位王奇同学来信请求改名,我的意见是,已经上了大学,最好不要改名。你喜欢的那位女生,既然她的男朋友身材比较高大,那你就发扬其他的优点来竞争,竞争不成就算了。天涯何处无芳草,自有知音把咱找。改名是没有用的,徒增烦恼而已。另外告诉你一个统计学数据,婚姻幸福的男性身高,90%都集中在 1米75以下。现代社会,除了打篮球,高个子基本没什么优势了。
北京武警小郭,你来信说要当一名作家,这个想法很好。我建议你多读一些推理小说,然后尝试着写一点,再跟这方面的刊物和出版社联系,即使不能真的当个作家,至少可以使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川师大文鑫同学来信,问参加社团活动问题,还有替同学问读书问题。我还是那句老话,求学时代,要以读书为主。物质生活只要过得去就行,不要目迷五色。活动要参加,要打点工挣点钱,但这都是为了锻炼能力和磨练意志。现在高校社团也都江湖化了,很多同学都动机不纯,对此我们不能苛求,这都是前教育部长洲际捣蛋同志害的,他以狭隘的工科思维来管教育,恨不能学校各级机构都是包工头,甚至说出谁有钱谁就可以招研究生的昏话。当然这是认识问题,不是人品问题,洲际捣蛋同志的出发点还是好的,希望老师学生都多弄点人民币花花,所以很多社团的负责同学都一副小官僚面孔。我们要耐心适应,耐心等待,科学发展观不是尚在落而未实阶段么?等落实了,我们就有希望回到美好的80年代了。
河北邢台的聪聪同学,谢谢你提醒我多穿衣服,你也要注意老兔结合吧。
还有一位迫害狂哥们的三封来信,用第三人称自称为%26ldquo;笑%26rdquo;,写得格外缜密机警,是典型的迫害狂特征。但那机警却恰恰暴露了破绽。比如落款分别是洛阳、郑州、烟台,但邮戳却一律是山东济宁。不过虽然精神上有点贵恙,却对孔老师格外信任,把重要的人生内容都托付给俺,多谢你啦!你的来信,我当作案例收藏了。
辽宁开原刘先生寄来宇宙全息解析图像,并请我指导其《哲学图像学》的全部工作。您太抬爱我了,孔子五十才学易,我对易学至今尚未入门,何敢指导他人?待先生大功告成之日,孔和尚拜读学习就是。
从湖南到新疆上学的小胥,你的惶惶大作《风景这边独好》收到了。既然你说不用回信,我就不回了。你说我是你%26ldquo;06年新收的一个老师%26rdquo;,我也没办法拒绝。你的文笔不错,性情也好。用你自己的诗句,祝你%26ldquo;情暖天山百事骄%26rdquo;吧。
辽宁的李杨同学,你寄来的小说《黑大哥》,比我大学时候写得好,然而现在小说的创作水平普遍提高了,所以我看你的作品尚不一定能够发表。但你很有潜力,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再黑几把,或许段位还能再升。
新疆昌吉的陈雨同学,你们那里现在能够上网了吧。谢谢你对我的关注,我也一直关注着新疆的局势,祝你们平平安安、安步当车、学习进步。
湖北汉川的汪委同学,谢谢你对我的信任和推崇。但是你要我给你寄一本《希特勒传》和一本《截拳道》,恕我不能办到,因为我自己也没有读过这两本书啊。
赵胜利先生来信建议国庆应该祭拜革命先烈,孔某人非常赞同,可惜看到此信晚了。另外一条,新疆问题要用法律范畴来处理,我也赞同。我会在适当场合向有关人士转达您的爱国情怀和具体意见。
河南有位姓家的朋友,问我对迟子建的看法,并请我为其外甥取名。我想取名就算了,何况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迟子建我没有专门研究过,但是很喜欢其文笔,曾用其作品命题过。我们是同龄的黑龙江人,你说我们具有相同的%26ldquo;忧伤中的温暖%26rdquo;,此言把握到了关键。不过这次获茅盾文学奖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似乎力度还有所未逮。我们黑龙江是文学大省,单说女作家,就有从萧红、张抗抗到迟子建一个系列的全国级巨星,所以对他们的作品,应该要求更高一些。
收到甘肃武威教师陈刚自己打印的书稿《建设有时代特色的高考作文体制》,对高考作文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批判,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作者说孔和尚%26ldquo;褒贬教育,热议考试,宏文高论,如电耀目,于我心有戚戚焉!%26rdquo;其实孔和尚也是吸取了大量一线教师的宝贵意见,不断丰富自己的思考的。
深圳雅梦轩王冬先生又来信问读书与思想的问题。您已经知道光读书不能解决思想问题,这就可以明白孔子所说的%26ldquo;学而不思%26rdquo;之意了。例如您提到的叶永烈写的李云鹤,这类严肃的历史问题,不能从这种书中去找答案,因为作者是带着严重的先入之见来写作的。不管他采访了多少人,搜集了多少材料,他都是心目中先有了一个妖魔化的李云鹤,然后再去裁剪材料而已。知晓历史的真相,有一个小窍门,要冷静地去倾听失败者的声音。例如革命胜利后,我们要听听那些俘虏的声音、战犯的声音,问一问自己:他们都是坏人吗?希特勒屠杀犹太人,当然是罪恶,但犹太人为什么被屠杀,不值得思考吗?犹太人现在如何对待阿拉伯世界?美国911的冤魂,一部分血账不应该算到犹太人头上吗?这样去思考,或者说具备这样的思考能力,读起书来,就如顺风行船也。
身居美国的丁克诠先生,从伊利诺伊州香槟市寄来《中州朔望,雨露河汾》,文章是纪念北大王永兴教授的。西南联大那个时代成才的学者,不论北大清华南开,都是胸怀报国之志,一生顽强进取,看上去似乎路途坎坷,却有很多人活到八九十岁,而且老有所为,令人钦佩。
学生转给我一批稿子,其中山西阳泉一位叫杨玉林的先生寄来两篇小说,用钢笔写在信纸上。小说写得比较一般,感情真挚,有生活气息,但作为艺术,还需要锤炼。我很惭愧不能给这些作者以实在的帮助,看着那一笔一划写在纸上的字迹,想起我自己年青时也这么做过。我想告诉作者,可能大多数人的创作不能发表出版,写作的本来目的,是为了净化我们自己的灵魂,只要体会到了这个过程,那么每一个字,也就算没有白写了。
日前感冒期间,家庭地位有所提高,遂趁势天天命夫人道:%26ldquo;快去,给我煮个鸭梨!%26rdquo;夫人对曰:%26ldquo;要得,我给你丫煮个梨!%26rdquo;然而苏格拉底曰:%26ldquo;久病床前无贤妻%26rdquo;,煮了三五天,夫人忽然举着鸭梨吼曰:%26ldquo;你丫要当梨花太岁啊?这梨煮到哪天算一站啊?%26rdquo;和尚曰:%26ldquo;夫人且息河东之威,待某占一卦来。%26rdquo;顺手一抽,乃是个%26ldquo;大过%26rdquo;。本卦四阳二阴,而且四阳居中,火气太盛,本末皆虚,按照向秀和王弼的解释,栋梁尚且为之屈挠,何况某一黑面书生乎?乃言于夫人曰:%26ldquo;看,我体中有四股阳气,不得宣泄,所以一直上火,出门就跟人吵架,回家就麻烦夫人煮梨。倘若学习穆斯林兄弟,娶上四个老婆,化解了那四股阳气,又清心又败火,就天下太平,仙福永享了。%26rdquo;夫人一个大梨砸过来说:%26ldquo;要得,格老子现在就给你败火,砸死你这个穆桂林,让你仙福永享煞!%26rdquo;唉,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理解,何其难哉也么哥!
本期博客思考题:
1、 花木兰跟穆桂英有什么不同?
2、 文化总是从大国向小国输出吗?
3、 %26ldquo;闹丰收%26rdquo;的%26ldquo;闹%26rdquo;,怎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