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传统漆器之漆皮印章盒(多图)
近年来,文人书房诸宝中涌现出一股印章盒收藏热,以材质多样、品种繁多、图案精美,装饰、构图各尽其妙几无雷同,以及入门起点低等原因。解放前,阳江漆皮印章盒曾经作为阳江漆器的一个重要品种,风靡于广州香港的文人墨客之间。
与西方人流行签名不同,中国古代皇帝为传承王位,普通百姓为证明身份,文人雅士为吟诗作画,都少不了一样%26ldquo;日常用品%26rdquo;%26mdash;%26mdash;%26mdash;印章。甚至国人在上世纪80年代开放改革之后去储蓄所取钱也要凭%26ldquo;私章%26rdquo;,而到目前%26ldquo;公章%26rdquo;的效用也比单位或公司负责人签名%26ldquo;更胜一筹%26rdquo;。所以,印章的作用在国人的眼里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追逼秦汉。在几代印人的共同努力下,印章的审美价值越来越突出,从清代起,印章已经上升成为与书画并列的独立艺术品。
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驶职权的工具。印章的起源和出现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印章是以信物的身份出现的。但因印章所依托的载体是汉文字,又主要依托于汉字中的篆字,使其极富于汉字造字原则的各种意义。所以印章艺术一如中国书法艺术,在其方寸之间,一样包含着%26ldquo;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峙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与云霞草木得霏布滋蔓之容,于衣冠人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须眉口鼻得喜怒惨舒之分,于虫鱼鸟兽得屈伸飞动之理,于骨角齿牙得摆拉咀嚼之势%26rdquo;的%26ldquo;天人合一%26rdquo;的中国式哲学理念。
古代神话传说就曾多次出现印章,汉代纬书《春秋运斗枢》:%26ldquo;黄帝时,黄龙负图,中有玺者,文曰%26lsquo;天王符玺%26rsquo;。汉代纬书《春秋合诚图》:%26ldquo;尧坐舟中与太尉舜临观,凤凰负图授尧,图以赤玉为匣,长三尺八寸,厚三寸,黄玉检,白玉绳,封两端,其章曰%26lsquo;天赤帝符玺%26rsquo;。%26rdquo;
印章的起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源于%26ldquo;三代%26rdquo;的制陶(《后汉书祭祀志》指出:%26ldquo;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26rdquo;唐朝杜佑《通典》说:%26ldquo;三代之制,人民皆以金玉为印。%26rdquo;)中国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有八千多年历史,而最原始的制陶即模制法,就是在模子里置竹篮条或绳子,接着用泥涂在模子里,待半干后取出,陶坯的表面就留下清晰的篮或绳的印纹。受如此印纹的启示,先民们后来直接在陶拍上刻纹饰。陶拍原先是以拍打方式弥合泥坯裂缝的简单工具,其上雕纹饰之后,就成为我国装饰图案和印章艺术的渊源,陶经即由此脱胎而出。
另一说源于商殷墟甲骨文的契书和青铜铸造的铭文,至今尚无定论。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遗物,印章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较为普遍使用。早有殷代就有相关资料证实其已出现,其制印特点是布局简单,还处在原始阶段。其审美特征是:讲究对称美。这在当时的器物上尤为突出。继殷代之后历经八百多年后的二周时期,已从奴隶社会逐渐迈向封建社会,当时贸易、社交活动频繁,诸候割据,形成了很多大小不同的国家,一方面对信物的迫切需要及诸候国间的交往、官吏任免等促使了玺印的不断增加及普及,同时各玺印的形式均由诸侯国自己制定(这其间玺印也逐渐有了官印与私印之分);另一方面,随着文化艺术的逐渐发达,时代的审美意识进入了新的阶段,人们对玺印也有的新的要求。为此,各类玺印的形式日益多样化,不断更新,艺术性也随之逐渐完善和成熟。这在玺印的布局方面尤为突出。
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26ldquo;印%26rdquo;在甲骨文中,表示以手按压人,使之跽跪。%26ldquo;印%26rdquo;字在周末已变为以爪执节之形,说明%26ldquo;印%26rdquo;字是由%26ldquo;抑%26rdquo;演变而来。如今我们仍把%26ldquo;印%26rdquo;作为动词使用,如%26ldquo;印刷%26rdquo;、%26ldquo;印制%26rdquo;等,可见%26ldquo;印%26rdquo;作为凭信的名词是从使用中转换而来的。
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26ldquo;玺%26rdquo;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26ldquo;宝%26rdquo;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
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26ldquo;记%26rdquo;、%26ldquo;朱记%26rdquo;、%26ldquo;合同%26rdquo;,元代盛行的%26ldquo;押%26rdquo;,明代的%26ldquo;关防%26rdquo;、%26ldquo;符%26rdquo;、%26ldquo;契%26rdquo;、%26ldquo;信%26rdquo;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26ldquo;印%26rdquo;、%26ldquo;章%26rdquo;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
印章作为信物的特性,古今基本未变,但唐宋以后不断出现的闲章,可以说明印章有逐步向艺术欣赏转化的趋势。
在著名文人中,首先对篆刻艺术大加倡导的,是宋末元初的赵孟兆页(1254%26mdash;1322),同时他也是最先采用青田灯光冻石刻印的名家。明清时代印人群起,
为了印章携带和使用的便利,国人就发明了%26ldquo;印章盒%26rdquo;,印章盒通常为长方体结构,盒内通常分为两格,一格盛放印泥,另一格盛放印章,一般密封性比较好。清代以前的印章盒一般制作比较简单,材质普通,只注重实用性,艺术和收藏价值不大,留存至今的也很少。
自清代嘉庆、道光以后,印章盒逐步成为文人雅士把玩欣赏的%26ldquo;艺术名片%26rdquo;。许多有一定地位的文人或官员都喜欢请一些手工艺精湛的工匠为其精心打制印章和印章盒,也有一些文人将印章盒作为礼物馈赠友人,相传清代著名清官学者纪晓岚就曾请京城的工匠为其打制一只独具特色的印章盒。
印章盒已经不单纯是一种实用工具,同时也成为一种艺术品。清末以后的印章盒的制作工艺日益精细化,使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多样化,有不少工匠在制作印章盒时还吸收了一些西洋制作工艺,使印章盒呈现出五彩缤纷、新奇精致的外观。目前,存世的印章盒以牛角、木质为材居多,由于金属的可塑性强,表现力丰富,故银质、铜质印章盒尤受藏家的偏爱。在广东民间牛角的私章盒相当常见,最低的10元就有交易;而清末明初的铜制印章盒,视乎图案、款色、大小、品相等因素,标价从500元至3000元不等。目前最稀有的铜嵌银丝印章盒,其制作材料为黄铜和白银,制作时以黄铜底质材料做盒身,用白银牵成细丝在盒身表面勾勒出各式各样的花纹图案,其工艺相当考究精细,其中以刻有人物、花鸟图案的印章盒行情尤其看好。另外,还有铜珐琅、银珐琅、锡制、皮包漆、动物皮革等印章盒的制作工艺及外形也各有千秋。
听刘锦标师傅说,在阳江,解放后,印章也还曾一直流行着,不少市民还会篆刻,还有专门的印社之类的,这在小城市里面,可以说是非常稀罕的。听前辈们说,当年单位发工资时,不是现在这样签字,而是用印章,或者是印指模。当时认字的人不多,工农兵单位发工资,既然不懂签字,那只能用印章或手指模,而印章,用今天的话说,当然比手指模更时尚些,即便是有文化会签字,更觉得印章更有文化。至于解放前,传统的文化语境还在,印章更加是人们日常生活里面非常重要的必须品,关系着财产和性命,更当妥善保管!阳江漆皮印章盒也就应运而生了。漆器无论古今,都是贵价奢侈品,婚嫁送漆器,堪比现在结婚送宝马保时捷之类的。用名贵的漆皮印章盒里面装着关系着身家性命的印章,那味道也就自然不同。
阳江漆器著名的代表人物,城西岗列新朗人郑文光(1884-1938年)于1919年在太傅路正式创办%26ldquo;广泰成%26rdquo;漆器行。1921--1936年是%26ldquo;广泰成%26rdquo;的全盛时期,产品远销海内外,一度成为阳江漆器的最大商号。省港先施、新大新,上海各大百货均有%26ldquo;广泰成%26rdquo;的漆器。郑文光重视和培养人才,把当时全阳江的书画名人搜罗到一起,如擅长山水,人物,虫鱼,花鸟的画家傅乃彬,工于书法的谭新簧等。漆皮印章盒这一漆器新品种,刚刚推出的时候并不好卖,自从谭新簧在上面书写漆字之后,漆皮印章盒畅销广州香港,称为文人墨客手中的至宝。天然大漆本身的粘性比较大,不同于普通墨水,直接用毛笔用天然大漆在印章盒上面书写漆字,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多年练习才可能书写自如。而这一绝技想必现在已然失传,没人再能够书写漆书。谭新簧的漆书可谓之绝品,那漆皮印章盒有了谭新簧的漆书,其价值自然也就高出之前不少,为粤港文人墨客所喜好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