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浅谈国学
前段时间季羡林老先生去世,一时媒体铺天盖地,纷纷哀悼一代国学大师去世。实际上这是一个误会,季老主要是研究印度文化的,就语言学上的成就来说,梵文和德文的成就最大。季老的国文功底很好,但怎么就成了国学大师了呢?其实季老在世的时候是也坚决推辞这个大师而不受的。那么季老去世了,为什么这种声音反而大起来了呢?那是因为有一拨人受利益驱使,要圈地,要占山头,要借大师的名号。
不少媒体把季老的去世看做是一个国学时代的终结,这首先是弄错了人,其次对于国学本身也是不客观的。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国学,国学为何会出现?
中国历朝历代的文学和艺术,都没有国学的称谓。要按照今天的标准,历代大文学家岂不都是国学大师?比如屈原的《离骚》、《九歌》,奇彩瑰丽;再比如苏轼,诗、词、书、赋,冠绝一时,为什么没有人把他们叫做国学大师?很简单,因为那个时代没有国学。
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征很强,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突出的文艺成就。一个时代文艺的有高峰,高峰之后就是另一种文艺的兴起。不要担心某种文艺形式的结束,因为自然会有另外一种形式来取代。比如唐诗,在李白、杜甫时代达到高峰,之后也有一些诗人,但渐渐走下坡路。而像辛弃疾,虽然他的诗的成就不高,但把宋词这一文艺形式推向了历史的高峰。宋词、元曲之后,反映市井世情的明清通俗小说又出现了,繁荣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文学艺术的高峰和时代息息相关,是不可复制的。
国学的出现,是建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基础上,也就是当中国进入了全球化视野中,国学才会诞生。这就好像麻婆豆腐这个菜,如果麻婆还是在那个县城的小店里卖这个豆腐,祖祖辈辈永远都是麻婆豆腐。但是和东坡肉等其他菜肴放在一起,满满当当拼成一桌满汉全席,这一下子就有说法了,麻婆豆腐就成了川菜,就成了一个菜系的代表。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坚船利炮打进来了,老大帝国风雨飘摇。西风东渐,也带来了文化的全面碰撞。在这个背景下,一大批有历史责任感的中国文化人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危机,要存留中国的文化,所以国学就诞生了。
真正的国学有两个人物是不能不提的,这两个人一头一尾,见证了一个国学的时代。头一个是王国维。王国维这个人是可以称得上国学大师的,各方面造诣都很深。然而这样一个人,作为前朝遗老,沉湖自尽,实际上是不能适应剧烈的历史变革对内心的巨大冲击,叫%26ldquo;经此世变,义无再辱%26rdquo;。这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道理,不放在全球化这样一个参照系内,国学就不成为国学。胡适呢,则是另外一种典型。胡适这个人早年因考取庚子赔款的官费生,到美国读书,喝了不少洋墨水,深受西方思想影响。但他对中国的文史哲方面理解的也很透彻,比如%26ldquo;多谈些问题,少谈些主义%26rdquo;,其实是对当时中国症结的一个概括。所谓%26ldquo;知之愈深,恨之愈甚%26rdquo;,一度曾非常激进,甚至提出要废除方块汉字。后来回国搞新文化运动,对白话文的推进作用非常大,算是开创了一个时代,这应该也算是大师。胡适是很有意思的,刚刚去世的著名口述历史学家唐德刚有一本《胡适之口述自传》,建议你们去看看。精彩不仅仅在于胡适的口述,更在于唐德刚对于历史的评述及对胡适自述中各种说法的匡正,哪里有修饰、哪里有浮夸,哪里有记忆的偏差,哪里是自说自话,两厢比较,清清楚楚,胡适其人也跃然纸上。这两个人是非常鲜明的对比,王国维造诣深厚,却因文化抵抗,结束了生命,胡适则中西贯通,开创了国学的新局面。
解放之后到改革开放前,中国处于一个封闭状态,废黜百家,没有中西方文化的相互碰撞,实际上也就没有所谓国学,没有国学,又何来国学大师?
可是到了今天,重建国学是否可能?完全可能。因为中国再次进入了全球化的大背景中,这次不是被动,被枪炮打破大门,而是改革开放,主动进入。随着金融海啸和经济危机,西方的文化体系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不是我们质疑,而是他们自己质疑。中国的经济成就也使得中国的文化重新有了新的起点。有趣的是,很多外国人都在研究,中国这么聪明是不是因为他们一直在用方块字,这和胡适当年提出要废除汉字真是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觉得东方的文化、东方的智慧里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东西。都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GDP不是关键,这种文化的影响力是最重要的。那么在开放的社会中,文化的交流,中西的互动,国学必然将迎来一个新的时代。当下的中国和晚清一样,正处于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这样的社会变动对人们的思想冲击是巨大的。在这个时代中,会有越来越多真正的潜心研究国学的文化人出现,积淀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出现大师。就像我之前有一个说法%26ldquo;这是一个孕育大师的时代%26rdquo;。
那么重建国学的出路在哪里?首先在于建立一套有效的文化识别体系,建立新的标准。正如我们说的企业有一套的CI、MI、VI识别体系一样。企业和企业间的差别可以用这套系统一眼识别出来。麻婆豆腐就是川菜的代表,东坡肉就是杭帮菜的代表。为什么今天会有李白故里之争,就是在争夺文化,包括柳州在打柳宗元的牌,惠州在打苏轼的牌,因为人们已经看到,今后中国真正值钱的是文化,都在为自己插上文化的标签。其次,国学要在全球的参照系下和西方文化充分互动,才能有新的成果。全球化代表着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将越来越深,而文化的影响不从来是单方面的。
我们要警惕的是国学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比如现在网上连国学妹妹都出现了,看上去是个笑话,实际上是个国学商业化和娱乐化的信号。就如同大学里的学术商业化一样,如果国学研究不坐冷板凳,不潜下心去,就会功利、就会矫饰,离真正的国学就会越来越远。
链接资料:关于请辞国学大师,季老自述原文如下:
(说到国学基础,我从小学起就读经书、古文、诗词。对一些重要的经典著作有所涉猎。但是我对哪一部古典,哪一个作家都没有下过死功夫,因为我从来没想成为一个国学家。后来专治其他的学术,浸淫其中,乐不可支。除了尚能背诵几百首诗词和几十篇古文外;除了尚能在最大的宏观上谈一些与国学有关的自谓是大而有当的问题比如天人合一外,自己的国学知识并没有增加。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26ldquo;国学大师%26rdquo;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26ldquo;国学小师%26rdquo;都不够,遑论%26ldquo;大师%26rdquo;!为此,我在这里昭告天下:请从我头顶上把%26ldquo;国学大师%26rdquo;的桂冠摘下来)
录音整理(广州战略策划中心宗伟)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http://www.wzg.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