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文化生活网

农村文化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视点

祝贺百岁学者周有光新书《朝闻道集》出版

时间:2009-12-07 来源:  作者:

祝贺 百岁学者周有光 新书出版

%26mdash;%26mdash;原题《朝闻道集》背后的故事

作者:本书编辑

(来源:听风听雨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lijia5033

即将105岁的中国语言学界老前辈、世纪学人周有光,其杂文集《朝闻道集》12月份将正式与读者见面。有机会成为此书的责任编辑是我人生之幸。在此书出炉之际,我愿意在这里总结一下本书的几大看点。

一、程序严格,绝无政治问题

周有光先生敢讲真话,其文章言辞直白、多无避诲。像《周有光百岁口述》就比较真实地展示了这个特点。不过同为编辑,我不赞成该书那种写法。虽然是老先生的口述,但编辑加工尤显重要。比如书中对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就直言不讳。这样直白地写出来,而不使用一点儿%26ldquo;春秋笔法%26rdquo;,表面上看是尊重周有光先生,不擅自改动他的原话,但书出来后有些读者感觉周有光先生是个爱发牢骚的老人。这其实对周有光先生是一种大大的误解和不尊。为了编好《朝闻道集》这本书,我曾去他家达七八次之多,我眼中的周有光先生是一个德高望重、虚怀若谷的老前辈。

举个例子,原来商定请周有光先生自己题写书名,他并没有反对。但看完我的一校样后,他又拒绝了,他写道:%26ldquo;我的字难看!不写了!%26rdquo;得知这个消息后,我们是很失望的,我甚至想:是不是我的校样改得不好,惹老人家生气了呢?随着和老人家的不断接触,我才慢慢感到,绝不是这个原因。要一个104岁的老人把字写得很好,实在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他的拒绝,是对自己的书负责,也是对读者、对出版社负责!

举这个例子,我是想说明周有光先生是一个很讲理、很注意把握分寸的人。同时,周有光先生也是一个识大体的人。周老的文章不能改?绝没有这回事!有些出版社明知道某种说法有问题却不作修改,比如《百岁新稿》,单只说该书的作者自序,一上来就是%26ldquo;满清%26rdquo;!周有光可以说%26ldquo;满清%26rdquo;,因为那是口语;然而成为书面文字就绝对不能这样写了,这是新闻出版总署三令五申的!

可能是由于周老太爱讲真话,再加上某些出版社不重视编辑加工,据说他近些年发表的文章、专著,特别受到上面一些领导的%26ldquo;重视%26rdquo;。此次刚一接到这部《朝闻道集》的书稿,我们就非常重视这个选题。我马上按社里的要求以最快的速度初审一遍,主要就是看一看有没有一些%26ldquo;敏感的话%26rdquo;,之后总编又把我的审稿报告重新审订一遍。我们对文集中的有些语句、段落甚至大块的文章作了一定的调整和修改,光%26ldquo;满清%26rdquo;这样不能使用的词就调整了几十处。我们把这些意见反馈给周有光先生后,很快便得到了他的回复:全部同意!

当然,在这里我要郑重声明,我们的基本原则是:保持周有光先生文章的原貌,绝不多改一处。这点毋庸置疑。比如在编校过程中,我对原本周老已经同意删掉的一些话又作了一些修改,使之可以保留。举个例子:原话%26ldquo;有空想社会主义%26hellip;%26hellip;中国有特色社会主义%26hellip;%26hellip;缅甸有军人社会主义,利比亚有民众社会主义%26hellip;%26hellip;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革命的老革命家也说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26rdquo;%26mdash;%26mdash;注意看,周老文章太直白,老革命家是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怎么能说%26ldquo;说不清%26rdquo;社会主义了呢?这必然是不对的。我明白老先生要表达的意思,这句话没有删,而是把后面一句加了几个字:%26ldquo;%26hellip;%26hellip;搞了一辈子社会主义革命的老革命家也糊涂了,一下子说不清什么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26rdquo;其实这才是老先生的本意。所以我说,编辑周有光先生的稿子一定有经心,如果草率,那必定要给老先生抹黑,并且误导了读者。

二、编校严谨,绝无丝毫马虎

周有光先生是大家,是名家,他的文章该怎样改法,这确实需要一个尺度和一定的技巧。我的原则还是那句话:绝不多改一处。比如,我对周老文章中的顿号改动就很少。%26ldquo;亿万同风、天下大同。%26rdquo;像这样的一句话,其实用逗号更好,但我考虑到周老喜欢使用顿号,我若一味都改成逗号,很有可能改到某些地方就破坏了文章的语言风格;因此,对这样的问题我就全部忽略%26mdash;%26mdash;不以一眚掩大瑜。然而,周老又是个喜欢用书名号而少用引号的人,这一点与现在的语文规则冲突较大。比如,他在引用《礼运》的%26ldquo;天下大同%26rdquo;时全部称其为《大同书》观点,我就改成了%26ldquo;大同书%26rdquo;观点,因为毕竟只是一种观点,而不是明确指一本书嘛。周老也认可这样改。

为表示我们对周有光先生的尊重,在一审、二审完成后,我都把作了标记的校样送到周老家里请他自己来审订。周有光先生对自己的文章很重视,但他平易近人,我的修改意见他有十之八九同意。当然,有些地方我们也保留了周老的意见,比如%26ldquo;玛雅%26rdquo;是现在通常的写法,但周老和我讲,当年是他最早引进了这个词,考虑到写起来简单、易于推广等因素,当年他使用的字是%26ldquo;马亚%26rdquo;。因此,本书中就延用了%26ldquo;马亚%26rdquo;的写法。

三、名家祝贺周有光文集出版

最可喜的是,经过我的多次接洽,94岁高龄的京剧艺术家、书画家宋宝罗先生特为此书题字了书名,并写来了情真意切的贺词,这使得本书大为增色,我称二老此次合作为%26ldquo;双碧%26rdquo;。天津的谭汝为先生也写来了几首诗歌表示祝贺。另外,经过张森根先生的多方联系,著名学者及评论人沈敏特、陈丹晨、丁东特意为此书撰写了祝语,这些都使本书生辉。

写%26ldquo;祝语%26rdquo;的策划源于我的一个大胆设想,即社会各界为这位104岁的语言学大师献礼。原本还通过博客给%26ldquo;80后%26rdquo;韩寒、郭敬明、安意如、张悦然等留言,希望能达到从老年到青年学人都来为周老先生献礼这一目的,但他们并未理睬我;像安意如,她居然不久前还采访过周有光先生!从这个侧面我们可以好好思考一下,%26ldquo;80后%26rdquo;%26ldquo;90后%26rdquo;作家还缺失点什么。

四、精选照片和23篇新作

我和美编从周有光先生的大量照片中精选出来一些,制作了近20页的彩色插页。最后,我们还于20091112日,冒着茫茫大雪又去了趟周老家,为他补拍了一张最新的便装照。这些照片中有几张是从未发表过的,对于周老和读者来说都很有意义。

本书共收录周有光先生的文章39篇(不含附录),其中百岁以后所写的近作共计23篇。这是本书的最大看点。

有了以上这些看点,《朝闻道集》必会成为周有光先生晚年著述中一部佳作。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