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历史名镇小站的军旅地名
历史名镇%26ldquo;小站%26rdquo;,位于天津市区东南约三十公里处,在月牙河与马厂减河交汇处北侧。小站地区原是一片辽阔的斥卤之地,积潦纵横,盐碱低洼,芦苇丛生。在元代开始有人在此居住,后逐渐形成村落。
清朝同治年间,直隶总督李鸿章调淮军将领周盛传率部来到静海和青县交界处的马厂一带屯田练兵。今天的小站及其周边地区,在当时并无统一规范的地名,咸水沽人称这里为%26ldquo;南大洼%26rdquo;,葛沽人称之为%26ldquo;潘家坟%26rdquo;,而周盛传的奏折称这块地域为%26ldquo;潦水套%26rdquo;。
周盛传为加强防务,在大沽口沿海河进入津京的战略要地%26mdash;%26mdash;%26ldquo;塘沽新城%26rdquo;修筑炮台工事。而马厂和新城间相距140多华里,将士视察军情和传递消息十分不便,于是就从青县马厂到塘沽新城之间铺设了%26ldquo;马新大道%26rdquo;。在大道沿途设立驿站,五公里设一小站,十公里设一大站,为过往办理军务的人员和商旅提供休憩场所。
在潘家坟附近设置了一个%26ldquo;小站%26rdquo;,这里地势较高,周边陆地宽敞且平坦,是部队安营扎寨的绝佳之地。于是,1875年周盛传将部队13个营由马厂迁移到潘家坟小站附近,以此为中心修建了18座营盘。与东边不远的塘沽新城炮台相照应,且东控大沽,南扼岐口,成为护卫京畿的军事要地。因部队大本营处在马新大道沿途驿站的一个小站,于是人们就称之为%26ldquo;小站%26rdquo;了。
当时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士兵购物,要到十里以外,于是就在小站东侧,驻军总部南侧,新建一座名为%26ldquo;兴农镇%26rdquo;(又名%26ldquo;新农镇%26rdquo;)的城镇。但老百姓使用%26ldquo;小站%26rdquo;之名已久,叫着顺口,故%26ldquo;新农镇%26rdquo;一直没叫响,而%26ldquo;小站%26rdquo;之名却驰名海内外。
今天的小站已成为津南区机富有历史积淀,而又充满生机活力的一个历史名镇。在小站镇辖区内,距小站东北约六公里处,有村落名叫%26ldquo;东大站%26rdquo;。在清光绪年间,这里是马新大道的一个大驿站,后发展形成村落,因位于小站以东,所以称之为%26ldquo;东大站%26rdquo;。津南区双闸乡有个村落名为%26ldquo;西小站%26rdquo;,清光绪年间,周盛传率部在小站地区屯垦种稻,在此地设兵营和兵站。后退役军士和佃户在此盖房居住,发展成为一个村落,因位于小站的西面,所以得名%26ldquo;西小站%26rdquo;。
1907年绘制的《天津府图》(现津南区部分)在与马厂减河北侧平行的马新大道上,就标明了西小站、小站、东大站等地名。在马厂减河南侧自北至南,分别标明黄家营盘、新军老营、曹师老营等地名。
小站地区由驻军营盘而形成的村落地名为数不少,例如位于马厂减河南侧的营盘圈、黄营、前营;位于马厂减河北侧的盛字营;位于月牙河西侧的传字营;位于八米河北侧的南副营等。另外,葛沽镇的大营,双桥河乡的小营盘,北闸口乡的仁字营、正营、后营、东右营、西右营、老左营等地名,都是当年周盛传驻军的兵营番号。位于葛万公路西侧的操场河是当年驻军操练之处,北闸口的马房圈是当年部队的养马场,卡子房是当年驻军部队的哨所。
地名是一座城镇的历史名片,也是地域文化凝固的自传。地名反映出厚重的历史文化,无声且倔强地昭示出一座城镇形成、发展与变迁的历史脉络。小站地名就是城镇历史文化的再现,值得研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