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散文的写法
西方有句经典名言:人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为了不至于让上帝看笑话,很多人也就不敢思考(当然我也害怕上帝笑话),但是有时觉得上帝也并非全对,比如上帝不让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但是她们却毅然大着胆子偷吃了,结果,她们虽然受到了上帝的惩罚,却也享受了人间的欢乐、带来了人间的文明。―――所以尽管要冒着上帝惩罚和嘲笑的风险,还是有许多不惮禁忌的先知先觉在不停地思考。当然,理性的思考有时确实也束缚人的行为,比如还是在西方,也有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有一只蜈蚣,当他没有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走路的时候,他的爬行很自然,也很协调。忽然有一天,他想弄明白自己有40只脚,应该怎样才能依次向前爬行呢?他左思右想,总不得要领,结果竟然连已经学会的爬行方法也忘记了。
既然如此,那么人到底需不需要思考哪?答案绝对是肯定的。比如写散文,―――很多人都喜欢,有的人写的精致典雅一些,有的人写的幼稚粗糙一些,尽管如此,只要结构体式不致太离谱,不妨碍交流思想,能够抒发和宣泄独到的情感,大致都可以称为散文。在散文理论中有一句最经典的话,叫%26ldquo;形散而神不散%26rdquo;,有的人依此为据,就一厢情愿地认为散文是最好写的。如果真这样认为,其实也就大错而特错了。俗话说%26ldquo;文无定法学必有法%26rdquo;,任何一种文体都有自己独特的体式要求,散文也不例外。只要善于学习散文名家作品,善于体察散文名家的写作思路,辅以基本的散文理论,再加上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活阅历及其日常感悟,把这些东西综合地搓捏在一起,并且经常动笔练习,就一定能够写出高水平的散文来。
散文创作的过程实质上是生活感知凝练结晶的过程。我们把在生活中的感觉到的透明的、闪耀着生活之光的、在思想深处留下坚硬印象的东西,在心里沉淀、发酵、孕育、定型,然后经过梳理用一根%26ldquo;红线%26rdquo;(中心主题)把它贯串起来,通过文字把它表达出来,整个散文的创作过程也就完成了。至于水平的高低,文采的优劣,结构体式是否完美,这和作者的散文理论水平、生活阅历及其对文章思路和行文习惯都有关系,也决不是一句话就能定评的。当然,写好散文,需要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敏锐的观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心理感知能力、结构组建能力等等,要具备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日的功夫,所谓%26ldquo;功夫在诗外%26rdquo;,要想把文章写好就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和理,多积累生活的素材、多学习别的作家的长处,多动笔梳理自己的思路、多总结自己文章的得失,在蹒跚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写作之路。
散文是不拘一格的,素材内容不拘一格,结构形式不拘一格,表现方法不拘一格。先说散文的素材内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都可以纳入散文的写作视野。当然,要想生孩子首先必须肚里有,写文章没有素材就像%26ldquo;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26rdquo;,我国古代有句话叫%26ldquo;磨难出诗人%26rdquo;,西方也有类似%26ldquo;为了作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必须作一个有风趣的和饱经风霜的人%26rdquo;这样的论述,当然这里并不是要你无事生非地硬要去吃什么苦,但是其中的道理确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你要有生活的阅历、生活的感悟,因为必须知道才能写出。关于散文的结构,散文在结构上要求并不严,所谓%26ldquo;形散%26rdquo;就是说得散文的结构相较於其他文体比较随意,但是这种随意也不是漫无边际的随心所欲,所有的素材内容都要围绕着你的你要表达的主题和中心来组织安排,没有统一主题中心的散,绝对不是散文中所说得%26ldquo;散%26rdquo;,那只能叫零乱无序和杂乱无章,文章无论多长,中心只有一个,这是写好散文必须注意的。散文的表现方法最为多样,叙事、描写、抒情、各种修辞手法俱可交相使用,只要不危害文章主题,尽管大胆灵活运用。最后说说散文的语言,当然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但是还是尽量表达要准、要美、要有个性,所谓%26ldquo;文如其人%26rdquo;,语言风格是最能体现一个写手或者作家创作特点的,要尽量少套用别人的语言,要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的东西,这一点至关重要,我虽然不断向这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是由于生性愚顿,所以至今收效甚微。由此也可足见写好散文确实也委实不易。
我认为散文的最高境界是:诗歌一般的语言美,小说一般的生动性,报告文学一般的真实性,杂文一般的犀利性。
以上仅为日常所思,定有很多不当之处,仅于爱好散文的朋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