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和解,掀起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高潮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和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开始走向历史性的高潮
邓小平和美国总统卡特,举手向观众示意。1978年,中美宣布正式建交,这一年,杨宪益和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英文全译本出版,这并不是简单的时间巧合,时代的大和解,必将启动文化的大融合。
得知中美建交,美国老师和中国学生都很激动。文化的交流,由此走上了%26ldquo;快车道%26rdquo;
巨星陨落,星空必将越发灿烂,大师,其实就是%26ldquo;先行者%26rdquo;,他身后留下的不是废墟,也不是荒凉,而是一片通途,这就要看我们自己该如何看待,该如何行走。
7月,英国汉学大师,《红楼梦》翻译家霍克斯先生逝世,11月,《红楼梦》另一位翻译家杨宪益病逝。中国文化%26mdash;%26mdash;特别是古典文化的对外传播,我以为,必将走向充满希望和灿烂的前景,霍克斯和杨宪益,他们是先行者,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真正的历史性的高潮始自1970年代,中美和解,推动着东西方文明走向大交流、大融合。
1973年,基辛格访华,受到毛泽东接见。同一年,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红楼梦》英文全译本面世,中美和解,激活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对外传播。
我一直以来,把《红楼梦》的海外传播,当做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标本,鲜为人知的是,《红楼梦》两大全译本,可以说是%26ldquo;时势造英雄%26rdquo;,第一个英文全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石头记),霍克斯译,诞生于1973年,这一年,基辛格访华,毛泽东主席同意美方设立联络处的提议,中美各自在对方首都设立联络处,以建立两国间的直接联系,中国终于在体制上向世界彻底敞开了大门;
第二个英文全译本,也就是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诞生于1978年,这一年的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建交公报。宣布中美两国决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还是在同一年,中国开始了自己的改革开放。
右图:1978年,《人民日报》发行中美建交的号外。北京市民争相购买建交号外。
我们有一个很大的误解,中国文化在对外传播中遇到的种种困境和尴尬,是西方和世界不了解我们,不认可我们。这是一个误解,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自己长期以来自以为是的孤立状态,以及封闭的文化形态,以英文传播为例,改革开放之前,英语教学长期被排斥和压制,只是近三十年来,英语教学才被给予应有的关注,但由于高考应试体制所限,英语教育在复苏之后,一直处于不健康的成长状态。
中国文化尽管在对外传播中不尽如人意,但在全球化视野下,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对外传播,已经走上了全球化时代的大交流、大融合的%26ldquo;快车道%26rdquo;。杨宪益先生是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先行者,他的译介生涯的顶峰始于1970年代。他和戴乃迭先生推动的%26ldquo;熊猫丛书%26rdquo;,是改革中国自信地走向世界,推介中华文明的一次尝试。
《红楼梦》的英文全译,以及中国文化的英文传播,从根本上说,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和解的产物,在人民中国崛起的时代,西方世界更加迫切地需要了解和认知中国,更加尊重中国传统文明,中国也用前所未有的民族自信心重返世界舞台,从官方到民间,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呈现了大和解,大交流,当邓小平在美利坚合众国戴上了牛仔草帽的时刻,杨宪益和戴乃迭也迎来他们译介的最灿烂的时期。
邓小平访美,向林肯致敬。彼此取得谅解和认同,文化也由此开启了大开放的时代
今天,我们要坚决反对对外传播中的%26ldquo;大白菜心理%26rdquo;,要追求中国文化在传播中的质量,而不要贪图数量。同时,我们应谨记%26mdash;%26mdash; %26ldquo;三十年%26rdquo;在历史长河里微不足道,我们的开放和多样化才刚刚起步,作为文化先行者,杨宪益先生的众多译著铺就了一条路,无论文化传播的前景有多么艰难,但我们都应坚持下去,因为,这条路帮助我们打破自我的孤立,在通向不同文明的和解和彼此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