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农村文化生活网

农村文化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化视点

巴黎地下铁

时间:2009-12-07 来源:  作者:

讲了这么多自己对巴黎的感觉,最后不能不讲讲地下铁路对巴黎文化、生活、氛围的影响。

地铁是巴黎人的生活内容之一,好像咖啡、干酪一样,离不开,少不了。如果哪天地铁罢工(时有发生),地铁停开,巴黎人好像患病一样,就只有去泡咖啡馆来弥补了。

我喜欢地铁的感觉,因为地铁具有人的活动,因此是生动的,活的。

记得那是1987年的冬天,我在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看了一天展览,冒着鹅毛大雪去坐地铁。纽约的地铁入口并没有建筑物,就是一个“洞口而已,上面简单得标明地铁路线。天气好的时候,一个大艳阳天、一个明朗的秋天,外面花丛似锦,枫叶如火,看见那“洞”黑糊糊的,真不想进去。但是在那个寒冷的冬夜,漫天大雪,路断人稀,而那个地下铁的“洞”里冒出腾腾暖气,往里一钻,那种包裹着你的温暖是很难忘记的。几个波多黎各人在月台上敲打钢鼓,虽然嘈杂,气氛却真好。那一刻我真喜欢地下铁站了。其实,我对地铁站的感情可以说是在那个雪夜开始的。在香港,夏天热得好象烘箱一样,整个城市活脱一个桑拿,只要往地铁站内一钻,冷气扑面,好象是从地狱回到人间。现代的地铁如此方便,把你送到城市所有需要去的地方,在巴黎,从机场到罗浮宫入口都可以从地铁去,在纽约,搭地铁可以到所有最重要的博物馆、画廊、歌剧院,在东京,几乎没有地铁不到的地方,地铁再与地面的巴士接驳,整个城市就在你手上。一个都市人,那能够离得开地铁和巴士呢!

法国人的骄傲——TGV子弹火车

对于大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来说,地下铁是最近十来年的新交通工具,因此还没有形成什幺地铁文化。广州地铁的第二线今年才开通,开始有点人气了,但是地铁站上的书店还是空空荡荡的,地铁中的广告牌也是一家独占,形成氛围还有待时日。上海地铁人流多了,也不过才是几年的事,北京地铁质量差,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水平,车厢有如破罐头一样,晃荡得很,也嘈杂得不行,谈不上什幺文化;台北地铁倒是崭新的,也非常方便,但是缺乏文化沉淀,香港地铁是最成熟的,好象东京地铁一样,那里月台上的书店、银行都人头涌涌,甚至有修理皮鞋的连锁店,美国皮鞋修补业极为落后,许多城市中都找不到,因此我每次去香港,总会在地铁的鞋店换鞋掌,那里的地铁通往四面八方,整个城市都依靠它才有活力,才有生命,沉积起来,也就形成了地下铁文化的感觉了。

现在流行文化总把地铁作为一种渲染情调的工具,我在纽约坐地铁,其实也很有一点迷茫和伤感,地铁虽然陈旧,甚至肮脏,80年代的车厢还满布涂鸦,但是却总有一种难分难解的文化纠缠,站台的音乐家,种族混杂,人头涌涌,站在那个拥挤的站台上,隧道闪耀着迷茫,在隧道中穿梭飞驰的是闪亮的地铁车厢,地铁浓缩了都市生活的缤纷色彩,承载着快乐和忧伤,也交织着梦想与希望,浪漫的人说地铁路过寒冬酷暑,开往春天。电影中的地铁站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地铁也被抒情化了,没有地下的压抑,也没有铁的冰冷。地铁是城市的动脉。城市里的人每天在地铁里往来奔忙。诗人说“那地铁里人的面容突然闪现,好象黑色树枝上带雨的梨花”。

地铁是法国人的生活内容之一,好像咖啡、干酪一样,离不开、少不了

地铁收费总是比巴士高,因此乘坐地铁的主要乘客群,总是职业一族,他们收入中等,品位不上不下,而这种人又往往喜欢学习,思考,感受和品味,他们主要是城市里的年轻职业层,经过高等教育,有体面的工作和收入,穿梭在城市黄金地段的写字楼里的年轻人,城市的地下因为他们的需求而不断发展,也按照他们的格调不断改变。好多年来,乘坐地铁的主力还是那一批人,但他们已经没有绝对“控股权”了,而地铁站内外的“城市的地下”也因此更加多姿多彩。我们脚下的地铁,正被对潮流最敏感的艺术家们弄得越来越浪漫抒情,而且开始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地下的文化不仅体现在地下书店上。几米的《地下铁》流行起来了,因为它碰触心灵地诠释着地下铁,还有地下铁里的人。故事讲一个失明的小女孩,在15岁生日当天,决定自己一个人在城市里探险。她战战兢兢地搭乘地下铁,从一个陌生的小站出发,前往另一个陌生的小站。旅途中,她一边回忆、拼凑、感觉、摸索这被黑暗笼罩的世界,“寻找心中隐约闪烁的光亮”,也同时感受到新的希望、新的方向,和新的生命力。随着小女孩的步伐,我们逐渐看清“地下铁”蕴涵的黑暗世界,也看见潜藏在黑暗中的质疑、希望与美丽幻想。流行歌手游鸿明也为此歌一曲《地下铁》。还有在欧美横行地下的地铁刊物《Metro》,伴人们度过了地铁里往来的时光。现在,北京也正在酝酿着这样的地铁刊物——不同于上海广告传单一样的《地铁风》,是一份有可读性的刊物。

巴黎捷运十四号线国家图书馆站设备非常先进,安装有更安全的站台玻璃隔墙

影视文艺中的“城市地下”也屡见不鲜。远的有让人唏嘘感怀的《人鬼情未了》,尽管阴阳相隔,他们在地铁里相见,在地铁里思念;近的有人气旺盛的搞笑大作《我的野蛮女友》,他们在地铁里相遇,在地铁站里见面。《开往春天的地铁》给了地铁更新更多的诠释,那不仅是一个地点,更是一个情感的载体。

地铁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快捷的现代交通工具,它象征着新的城市生活,是各种小情调、小浪漫、小压抑、小误会、小情感的集散地。

巴黎的地铁站不但是名家作品,并且是设计运动的启动作品,1900前后,法国政府委托赫克多.吉马德(Hector Guilmard)设计地铁入口,他用“新艺术”(Art Nouveau)风格,设计了100多个站,站站是艺术珍品,建筑不得了的好看,青铜铸造,全部有机形态,现在青色的铜锈斑斑,煞是好看,这些地下铁站全部成为“新艺术”运动最杰出的典范,好多人到巴黎就是冲这些站去的。看到这些设计,谁敢说公共设备设计仅仅是小玩意啊!

我住在离开共和国广场不远的一个酒店,出门就是一个吉玛德设计的地铁入口,入口旁边有书报摊,买张《国际先驱论坛报》,一路看过去,真是写意得很。

我有些朋友在巴黎工作,他们说地下铁是他们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我在巴黎的时候,去探望朋友,出门办事,出去参观,也是搭乘地铁为主,约见朋友,多半是以地铁站为约定的会面地点,地铁口的咖啡馆、小酒吧、小餐馆是最合适约朋友聊天的地方。其实巴黎这个城市的上班一族和不上班一族,无论男女老幼、老弱病残都是依靠地铁走动、依靠地铁谋生、依靠地铁去浪漫的,特别是上班一族中的那些白领,用地铁也就越频繁,有人说巴黎地铁是城市中产阶级最为集中的地方,特别在上、下班的高峰时间。透过地铁这个窗口,可以看见整个巴黎的缩影,可以看到巴黎的市井百态,还有巴黎的文化氛围。在这点上来说,巴黎的地铁与纽约的地铁真是有点相似了。不像北京地铁,所谓有点身份的人是不肖一顾的,自己开车才是身份,地铁是外省人的交通工具,如果地铁变成这样,那地铁或者是功能有问题,或者是市民的心态有点变态,变得有点美国人似的了。

每个站台都张贴着大幅的地铁线路图、公交巴士线路图以及行车时刻表,方便乘客

坐地铁时乘客的行为,往往可以看出这个城市人的特点。城市越大,在地铁中耗费的时间越多,动不动就是一个钟头的车程,必须有点什么事情做,在香港,一大老早从上水、沙田、屯门那些地方坐地铁到港岛、九龙上班的人群,人手一份报纸,不是“苹果”就是“东方”,都在看歌星、影星的八卦新闻或者研读马经;在东京,从涩谷、八王子坐地铁去上野、银座那些衣冠笔挺的办公室一族,大部分人都带着随身听或者MP3在学英语什幺的,或者就在看那些足足有两斤重一本的漫画书;在北京,从西直门一直坐到北京站,从东直门一直坐到苹果沟,大家什幺也不看,大眼瞪小眼,或者发楞,或者看其它那些好象自己那样睡眼惺忪的人;比较起来,巴黎人就雅致得多了,那里喜欢文学的人多,无论在站台等车还是坐在车厢内,男女老少大多悄无声息地捧着本大部头的小说或诗集在读,我甚至见过有人在读简明本的纪德、巴修斯,这可是亲眼所见,当时可以说是吓着我了。别说在地下铁看见有如此多人读小说、读哲学令我感到惊讶,就是在国内的图书馆内,读大部头经典小说和读哲学的人也已经十分罕见了。

北站的地铁自动检票口,法国在1973年就开始启用自动检票系统了。

巴黎的地铁车站不像莫斯科地铁那样宏伟宽敞,也没有纽约地铁那样阴暗发臭,巴黎地铁的面积不大,够用就行,并不讲求气派,但每个车站又各有特色,如巴士底车站的墙壁上贴满了关于攻占巴士底监狱的图片,并摆放着一些历史文物,俨然让你接受一回%26Prime;革命传统%26Prime;教育;在罗丹博物馆附近的车站则竖立着巴尔扎克和罗丹的雕塑,仿佛一座艺术课堂;卢浮宫车站直接与卢浮宫入口的金字塔相连,布置得也最是特别。有的车站装饰得如潜艇,有的又陈列着衣帽鞋等商品,主题不一,构思迥异。但每个车站都少不了大幅的广告画,以时装、化妆品广告为多。当然,虽然广告的设计都匠心独运,但广告上的模特还是以年轻漂亮的小姐为主,穿得更少一些或干脆就是一丝不挂。法国人对裸体的态度相当宽容,不像美国,稍微暴露就会有女权主义着打官司,吓得广告公司绝对不敢过分露肉。

在巴黎的地铁里也经常能遇到要饭一族,不过这里的乞讨者不会对你低声下气,也从不“死缠烂打”,他们大都凭手艺吃饭,一般是演奏小提琴或手风琴或吉它,一曲完毕后在车厢内巡回一周,之后再去下一节车厢。也有在地铁入口处守株待兔的,空旷的地下空间,悠扬的乐曲声回旋,煞是好听,也别有一番氛围。这点纽约地铁有异曲同工之妙。法国人是热爱艺术且富有同情心的,一节车厢走下来,多少都能有所收获。据观察,解囊者以妇女为多。由于欧洲经济持续不景气,越来越多的人步入失业者的行列,因而有许多乞讨者以前也有着很好的职业。无甚手艺的干脆一上车就来一通演说,曰老婆、孩子一大堆,家里等米下锅云云,不仅不感到不好意思,倒颇为理直气壮。演讲结束后也是在车厢内巡回一周,愿者上钩,绝不强求。我习惯带一些硬币,但凡见到这些人,虽然自己根本听不懂他讲什么,也照例给几个欧元,心里舒服一些。

地铁站里的前苏联音乐家们

讲到地铁音乐,我在巴黎有最令我难忘的一次经历。

去年在巴黎工作,出入地铁,有一天走到大站 Chatelet les Halles换车,人头涌涌,突然从深邃的隧道里传来熟悉的苏联歌曲,依萨克. 杜那耶夫斯基的《祖国进行曲》、《红莓花儿开》,《快乐的人们》、索洛维约夫—谢多伊的《海港之夜》《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马特维·勃兰捷尔的《喀秋莎》,鲍里斯·莫克罗乌索夫的《沃洛格达》,那乐声抒情时如泣如诉,缠绵委婉,激昂时磅礴雄壮,撼人心弦,非专业团队绝对演奏不出来。我看见所有的人们都加快脚步朝那个方向走去。一个小小的转车路角,有十来个俄罗斯人的小乐队正在演奏,一个贝斯,几把小提琴,手风琴、曼陀铃,手鼓,乐手自己演唱,站台上、走道上,楼梯上全站满了听众。我是在俄罗斯文化影响下长大的人,听到这久违的歌曲,简直有点不能够自已。看看站台上那些听众,各个国家的人都有,如痴如醉,眼泪就那样静静的流着,那是一种简直难以描写的心境。听过那么多音乐会,我小时候还听过他们的“小白桦树”歌舞团、红军歌舞团的演出,却从来没有在巴黎地铁里这样动撼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心潮起伏啊!后来趁中间休息时问了问他们,原来大都是前苏联国家乐团的成员,流落巴黎,在这里卖艺维生,我买了一张他们这个乐队的CD,放下了20欧元,有种难以名状的伤感。

西方的地铁,已经成为某种国际非官方正式文化的融会的地点,因此早就超出了交通运输的范围,走入了文化的氛围了。

四通八达的巴黎地铁

巴黎1900年开始使用地铁,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黄色M标志(大都会Metro缩写),巴黎地铁并非世界最早建成的地铁,伦敦于1863年率先建成地铁,为地下市政建设奠定了一个新的起点。而后,纽约、芝加哥、布达佩斯等城市也相继建成地铁,巴黎地铁是老五。巴黎地铁不以规模宏大称雄,也不以站台华丽取悦于人,它朴朴素素、大大方方,像一个亲切随和的朋友,融进巴黎人的生活。巴黎地铁日载乘客量为450万,占大巴黎地区人口的40%。这个世界大都会的井然有序,全拜地铁之赐。100年来,巴黎市区地铁已发展到14条路线,总长度 211公里,设有380个地铁站,成为一个密集的地下交通网络。你在城里任何一条街道上,朝任何一个方向走去,不出500米,准能找到一个地铁站。它毫不张扬地站在街道的某个角落,静静地等候着你呢。巴黎的地铁不深,平均地下深度为10米;巴黎地铁不长,平均每条线路15公里;在巴黎地铁候车时间不长,平均每五分钟就有一趟车。这些都突显着它实用、方便、高效的特点。巴黎独立运输公司新闻部主任杜布瓦先生说,单项评分,巴黎地铁不占优势;综合评分,巴黎地铁应是世界第一。

连接几乎所有轨道交通的大枢纽——巴黎北站

巴黎的地铁与其他交通工具结合得很好,在北站,在蒙特巴纳斯站,你不但可以乘火车,乘TGV,乘轻轨,你也可以乘地铁。一个大交通枢纽,各种轨道交通一并搞掂,实在是非常方便了。

巴黎地铁不断在加速现代化,这个系统在1973年启用自动检票机,1975年地铁磁卡月票问世。1969年,快线地铁正式通车,这种位于地下深处、介于普通地铁和火车之间的交通工具,开往巴黎远郊,又和市区地铁紧密衔接,因为有了这种新的高速地铁火车,巴黎的郊区化才开始启动。巴黎地铁系统的高效率使得好多国家采用了法国地铁系统。比如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拉丁美洲的墨西哥城,加拉加斯、圣地亚哥、里约内热卢均采用了法国地铁技术和模式。1998年巴黎地下铁开通的14号线,向人们展示了新世纪地铁的形象:通体无阻隔车厢,无人驾驶、更安全的站台玻璃隔墙,更宽阔、更敞亮的转乘信道,更富有人情味的地下绿化环境,等等等等,都是非常突出的。

——摘自《巴黎手记》

2009年12月4日

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