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看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
从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看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
关于%26ldquo;文化%26rdquo;一词的概念,按照当前有些学者的说法,有二十种以上之多。我想,这种多样定义的原因,并不是谁要特意人为地在这个问题上文化一番,实在是因为它所包含的内容太多,内涵太丰富。尽管这样,作为文化的核心,一种是观念形态的文化,一种是知识形态的文化,这两种成分却是谁也不能忽视的。而展示文化性质和文化方向的旗帜,总是事关一个民族的兴衰与存亡。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文化对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劳动人民来说,是一个显得多么奢侈的词语!但文化不是%26ldquo;肉食者%26rdquo;单方面的事,它会象空气一样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无论是谁,都会处在这样或那样的背景之中,受到这样或那样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旗帜,而系统研究、传承、创立文化学术学说的,以孔子的贡献最大。孔子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上,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历史人物。所谓%26ldquo;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6rdquo;,没有孔子的中国,真的是难以想象会是什么情形。孔子所倡导的儒家文化的旗帜,在中国飘动了数千年,其学术生命力之长久,几乎是无与伦比的。
中国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深厚的文化积淀曾经使我们感到何等光荣和自豪!即使到了明朝和清朝,欧洲文化的发展之势已经十分强劲,国人仍满怀优越感。晚清洋务大臣李鸿章说:%26ldquo;中国的文武制度,事事远在西人之上,独火器不及。%26rdquo;张之洞也说:%26ldquo;中国学术精致,纲常名教以及经世大法无不毕具,但取西人制造之长,补我不逮足矣,其礼教政俗,已不免于夷狄之陋。学术义理之微,则非彼所能梦见矣。%26rdquo;单说中国那些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哪一个时期不是那样系统完备?哪一部书又不是深厚文化的积淀?中国历来是一个文化大国和强国,尽管李鸿章、张之洞之类的士大夫在对待东西方文化上的观点过于偏激,过于盲目自大,但就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厚重度而言,无疑使我们引以为自豪。直到现在,孔子和老子的学说仍然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高度重视,博得东西方学界的一致青睐。
在儒家学说的旗帜下,文化与文化人的力量是巨大的。各个时期的统治者都高度一致地认识到了文化与文化人的重要性。出身于最底层的刘邦,本没有什么文化,然而,时势造就出他这么一个乱世英雄。刘邦刚当上皇帝时,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他曾大骂在他面前谈论儒家经典的陆贾道:%26ldquo;老子我在马上夺得天下,《诗》、《书》顶个屁用!%26rdquo;然而陆贾对他说:%26ldquo;陛下的天下是在马上取得的,但是还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吗?%26rdquo;刘邦这才从胜利的陶醉中清醒过来,不得不接受知识分子的意见,重新学习治理国家的道理。而宋朝的开国宰相赵普处理国家大事时,总要打开书籍,翻阅由孔子的弟子们记录编纂而成的《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是流传至今的轶闻佳话。
人文科学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高深、最精粹的部分。在封建社会,为官者大都是满腹经纶,他们总是以文采或者义理见长。所有的学问,都是为着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纵观《四库全书》中的典籍,《贞观政要》也好,《资治通鉴》也罢,他们通常都带有明显的儒家文化的特征。文化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它总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儒家学说所具有的实用理性智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顺应了中国封建社会曾经出现世界范围内少有的社会经济繁荣。从%26ldquo;文景之治%26rdquo;、%26ldquo;开皇之治%26rdquo;、%26ldquo;贞观之治%26rdquo;到康乾盛世,儒家文化的作用可谓功不可没。中国的汉武帝刘彻接受董仲舒的%26ldquo;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6rdquo;,与西方古罗马帝国的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颁布的%26ldquo;米兰赦令%26rdquo;如出一辙,都注重了人的精神,这便是当时最有成就的精神文明。使我们感到自豪的不仅仅是那些诸如《易经》、《论语》之类的哲学成就,作为有着最广泛基础的文学,更是那样灿烂辉煌。从平民到官员,从大臣到帝王,无不以腹有诗书为荣,以儒学儒生为雅。因此,才造就了唐诗宋词的辉煌,才出现了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作家。
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内容,自有其值得借鉴和传承的精华。譬如语出《尚书》的%26ldquo;克明俊德%26rdquo;的思想,这一思想也曾出现在《礼记》中,被描绘成%26ldquo;大道之行、天下为公%26rdquo;的大同世界。譬如出自《尚书》的以民为本思想,以及出自于《从政遗规》的立身为正,出自《左传》的明道善策,出自孔孟言行和著作的举贤任能等思想见解,至今仍具有一定先进性。
然而,儒家学说终究是封建统治者的理论武器。所谓%26ldquo;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26rdquo;,帝王的专制与霸气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充斥在他们的口中和笔下。武则天即使作诗,也不改对人对物命令的口吻。其《腊日宣诏幸上苑》云:%26ldquo;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26rdquo;而洪秀全更是充满傲和狂:%26ldquo;一张天榜蔑古贤,文王武王皆是犬。屈指盘古迄明世,风流数我洪秀全。%26rdquo;一个%26ldquo;狂%26rdquo;字,就是洪秀全所造。儒家学说所倡导的所有人都以权力为依归,小权依归大权,大权依归极权的思想在人们的心灵之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到了帝王们那里,实际上成了一种专制文化,这便是其腐朽性所在。
我曾想,中国被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时间太过于漫长。如果这中间有谁敢于改弦更张,敢于撼动和改造儒家文化,做到与时俱进,凭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怎能最终落于西方人之后?从十四世纪开始,当明朝的士大夫还沉醉在封建文化所营造的文化优越感氛围中时,欧洲度过了黑暗中的中世纪,逐步走进了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已经走在了中国文化的前面。我们现在研究文化及文化的功能时,总是免不了会有一些惊人的发现。学者姚国华在《文化立国》一书中引用了一份资料: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4 %,高于今日美国的比例。我们以往不是常说,满清政府闭关锁国,导致国力贫弱,处处陷入被动挨打的地位吗?可事实并不是这样。正是因为中国赚取外国的白银太多,才使英国人搞起鸦片贸易。现如今,中国的重新崛起,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世界列强随之的种种表现,也在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看来,一个民族的强大与否,不完全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文化的强大与否,地位怎样关系也很重大。帝国主义列强在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客观上也带来了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西学东渐,在两者的的融合中,儒家思想早已从历史舞台上退出其主导地位。但其思想文化的价值,是非常值得我们珍视的。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文化,高举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在这样的旗帜下,需要有一个切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系统的文化理论体系。制定和实施这项计划,无疑是一项非常艰难、非常重大的宏伟工程。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是我们开展文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在从儒家文化的大旗到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旗的转换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文化传统,又要剔除其糟粕。那些曾经统治了我们两千多年的腐朽成分,在我们的政治、经济、社会中往往还有着根深蒂固的余毒,这些余毒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很难消失。与此同时,开放的中国会逐步融入世界的主流,西方的意识形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将对我们产生冲击。中国自%26ldquo;五四%26rdquo;运动起,在%26ldquo;打倒孔家店%26rdquo;的声讨中,几千年的伦理教化受到摧毁,因为全盘否定,不仅抛弃了糟粕,也使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随后,又经历了%26ldquo;文化大革命%26rdquo;,文化以及文化人都经历了重大挫折,思想文化处于极度混乱之中。在这一百多年中,中国的传统文化只见到被打破,但从来未见有新的合理的构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我们更多的是注重了经济建设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建设。虽然时有意识,且在不断地寻找共同发展的途径,但仍然始终不能让思想文化与之协调发展,相反,在外来文化的侵蚀下,中国文化的传统道德渐成丧失之势。所以,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况下,构建一个新的文化体系和格局是何等必要和重要!
经济建设与思想文化建设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一种新的中国先进文化氛围即将得到强势营造。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26ldquo;国学热%26rdquo;现象即是证明。但国学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博,在当今文化以及文化人有些浮躁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尤其要注重研究和发展国学的精粹,找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中心和重点,使之切切实实地做到古为今用,切切实实地得到传承和发展。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先进文化格局。在%26ldquo;国学热%26rdquo;的背后,我们更多的是要思考如何为迎接一个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文化体系的到来而作准备。
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