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汝为:津南名镇咸水沽
津南咸水沽
咸水沽镇是津南区政府所在地,津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在北宋时期,宋辽两国隔河对峙,海河当时为界河,北岸属辽,南岸归宋。今天的津南地区在当年是北宋边塞重地。
咸水沽是天津七十二沽之一,位于天津城东南四十里,地处海河下游,傍海河南岸大弯曲处,扼守着海大道咽喉。咸水沽得名,是因为随着潮汐涨落,海水倒灌,咸水逆流而上抵此而止;加之旧时当地居民在海河两岸,曾以海水煮盐为生,因称名咸水沽。不知原由的,会望文生义,认为咸水沽乃水咸之地,其实这里沽水清冽甜淡,滋润着稻乡的千亩沃土。
咸水沽的历史和悠久,据《资治通鉴》卷181《隋记》五,大业七年(611)载:“平东有豆子卤亢(gang3盐泽,即大片的盐碱荒地),负海带河,地形深阻。”《地理通释》载:“河间豆子卤亢,今之咸水沽也。”
回顾咸水沽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历史上有四次重要的机遇。分别在北宋、南宋、明代和清代。
咸水沽的开发始于北宋初期。宋端拱二年(989),沧州节度使何承矩多次上疏向宋太宗建议,在海滨地区兴修水利,屯田种稻,戍边防辽。获得太宗皇帝的批准,他封何承矩为“制置河北沿边屯田使”,调用18000名士兵,屯垦戍边。从此,咸水沽地区得以开发,迄今已超千年。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5)因南粮北调的需要,朝廷决定开辟海运。南方的运粮船沿海路入渤海湾,驶进海河,溯流而上,直至三岔口。而地处海河尾闾要冲位置的咸水沽,就成为海漕运输线上船队进入海河后的第一家繁华村镇。
明代万历二年(1599)汪应蛟奉调到天津沿海地区屯田种植水稻。他调用海防官兵万人,共开辟了十个“围”,均在今津南区辖区内。其中就有“咸水沽围”。这次大规模的垦田开发,为咸水沽成为鱼米之乡奠定了基础。
清代咸丰九年(1859)开始,钦差大臣僧格林沁督兵于滨海地区,垦植稻田,在咸水沽开垦稻田3540亩,使斥卤之地成为沃壤良田。
《津门诗钞》录有清人孟淦(gan4)七绝《咸水沽闻蝉》云:
浅深沽上雨初收,特向津门放小舟。
借得半帆风正好,绿荫深处一声秋。
诗歌反映了咸水沽是沟通津沽的水路要道,并描画出蝉鸣绿荫的幽静风光。
咸水沽为旧天津府的八镇之一,是海河下游地区漕运盐运的重要集散地。咸水沽地区河道纵横,海河、老海河、月牙河、洪泥河、大沽排污河流经界内。自明代以来,咸水沽就是河海码头,水路四通八达,近通小站、八里台,远到万家码头、静海,直抵胜芳、白洋淀。咸水沽是天津中心市区通往滨海新区的交通要冲,距滨海国际机场15公里,多条重要的公路在咸水沽交汇,区位优势日趋明显。
咸水沽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积淀,产生了许多文化名人。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著名书画家陈雪山、陈元龙父子,著名评书艺术家田连元先生,都出生、成长在这里。历史悠久的咸水沽镇,在改革开放中更加焕发了青春,必将更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