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饮食之道
食不过饱。佛教认为,贪求口福,会起烦恼心,而少吃则比较自在,能使人专心修道,锻炼心智.<增一阿含经>曰:"若过分饱食,则气急身满,百脉不通,令心壅塞,坐卧不安."中国古代中医学也讲究"食不过饱",认为太饱则伤气'伤肠胃。
不可太饥。饮食太饱于身体不利,而太饥也有损健康.<增一阿含经>又曰:"若限分少食,则食嬴心悬,意虑无固."中医认为,太饥饿伤脾,人吃得过少就会骨骼干结而血液停滞.现代医学则认为,吃得太少会造成营养不良和贫血,严重的会导致胃萎缩等。
饮食按时。佛教徒讲究饮食有时,尤其是严格执行"持午",出家和尚讲究过午不食.清代曹廷栋<老老恒言.说:"午前为生气,午后为死气.释氏有过午不食之说,避死气也。"